大连地区大雾特征

被引:31
作者
梁军 [1 ]
张胜军 [2 ]
隋洪起 [1 ]
邹耀仁 [1 ]
机构
[1] 大连市气象台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大连地区; 大雾; 稳定层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4 [雾];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选取2007年2月和4月出现在大连及其沿海地区的两次大雾过程,采用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其环境场、热力和动力作用等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雾期间,中高纬度地区高空纬向暖干气流和对流层中下层西南暖湿气流,为大雾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风场条件。低层大气稳定层结的建立及暖干空气与雾层的上下叠置,有利于大雾的维持。黄渤海的海温作用使冬季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增温变性,有利于辐射雾形成发展,使春季的暖气团冷却凝结,有利于平流冷却雾的生成维持。伴有冷平流东移南下的偏北风是促使持续大雾消散的动力因子。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成因分析 [J].
何立富 ;
陈涛 ;
毛卫星 .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04) :340-350
[2]   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动力和热力特征 [J].
何立富 ;
李峰 ;
李泽椿 .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02) :160-168
[3]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一次大雾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J].
董剑希 ;
雷恒池 ;
胡朝霞 ;
肖稳安 ;
张晓庆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02) :175-184
[4]   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持续大雾天气的诊断分析 [J].
康志明 ;
尤红 ;
郭文华 ;
杨克明 .
气象, 2005, (12) :51-56
[5]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辐射雾的数值模拟 [J].
石红艳 ;
王洪芳 ;
齐琳琳 ;
白洁 .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4) :404-408
[6]   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 [J].
刘小宁 ;
张洪政 ;
李庆祥 ;
朱燕君 .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2) :220-230+271
[7]   济青高速公路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J].
张飒 ;
冯建设 .
气象, 2005, (02) :70-73+89
[8]   黄海春季海雾的年际变化研究 [J].
张红岩 ;
周发 ;
张晓慧 .
海洋与湖沼, 2005, (01) :36-42
[9]   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次辐射雾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樊琦 ;
王安宇 ;
范绍佳 ;
吴兑 ;
梁嘉静 .
气象科学, 2004, (01) :1-8
[10]   一次平流雾边界层风场和温度场特征及其逆温控制因子的分析 [J].
宋润田 ;
金永利 .
热带气象学报, 2001, (04) :44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