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草鱼标志放流技术研究

被引:6
作者
罗新 [1 ,2 ]
张其中 [1 ]
崔淼 [1 ]
机构
[1]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 江西省信丰中学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标志放流技术; 东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31.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东江放流草鱼的全长为(18.2±2.0)cm,体长为(14.8±1.6)cm。在标记前进行草鱼食性转化驯养。试验采用两种标志方法对草鱼进行标记,第一种方法用直径为0.14 mm的铜丝把椭圆形塑料标志牌(8mm×5mm×1mm)挂在草鱼背鳍第一和第二支鳍骨间缝隙处,第二种方法剪除左侧腹鳍。标记后需进行为期10 d的暂养,使其穿刺部位愈合。总共放流草鱼10万尾,其中标志草鱼4万尾(挂牌标记1万尾,切腹鳍标记3万尾),标志草鱼占放流草鱼总数的40%,放流后1个多月时间内,总共回捕放流草鱼881尾,其中标志草鱼278尾,标志草鱼占回捕放流草鱼总数的百分率(标志率)为31.6%,总回捕率为0.695%。同时,食性分析发现放流草鱼已摄食江中水草和水葫芦的根,并带进一些藻类,饱食度高(4~5级),表明其在1个多月时间内完全适应了江中环境,放流效果好,标志放流技术可行。该技术要点:(1)放流草鱼的体长在11~17 cm范围内,既适于作切腹鳍标志,又适合作挂牌标记,其挂牌位置为背鳍肌肉内第一与第二支鳍骨间缝隙:(2)标记后需要经过约10 d的暂养治疗使伤口愈合;(3)放流前应作2周的食性转化训练,从吃饲料转变为吃草;(4)在水草茂盛的江段放流有利于放流草鱼尽快找到食物,较快适应环境,提高成活率。
引用
收藏
页码:575 / 580+601 +60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舟山岱衢族大黄鱼放流增殖试验 [J].
丁爱侠 ;
贺依尔 .
中国水产, 2010, (08) :67-68
[2]   广东省东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傅文清 ;
刘敬勇 ;
朱林波 ;
潘烨 ;
赖均发 ;
高淑君 ;
黄伟强 ;
曾佳俊 ;
李浩伟 ;
钟越海 ;
杨燕婷 ;
邓赞辉 ;
叶沅华 ;
游鸿志 ;
曾明珠 ;
陈艳玲 ;
李东梅 ;
石玉婷 ;
张亮思 .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14) :7427-7428+7476
[3]   大渡河泸定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设计构想 [J].
张湘隆 ;
高峰 ;
赵伟 .
水生态学杂志, 2010, 31 (01) :116-120
[4]   双斑东方鲀标志放流的初步研究 [J].
方民杰 ;
杜琦 .
台湾海峡, 2008, (03) :325-328
[5]   北盘江梯级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方案研究 [J].
纵霄 ;
常理 .
水力发电, 2008, (07) :29-31+46
[6]   几种标志方法在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中的应用效果 [J].
周永东 ;
徐汉祥 ;
戴小杰 ;
徐开达 .
福建水产, 2008, (01) :6-12
[7]   中华裂腹鱼的资源现状与保护措施 [J].
李华 ;
杜军 ;
吴明森 ;
郭静 .
水利渔业, 2008, (02) :110-111
[8]   舟山海域黑鲷标志放流试验 [J].
徐开达 ;
周永东 ;
王伟定 ;
薛利建 ;
张洪亮 ;
贺舟挺 ;
潘国良 .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8, (01) :93-97
[9]   大亚湾真鲷标志放流技术的研究 [J].
林金錶 ;
陈琳 ;
郭金富 ;
陈涛 .
热带海洋学报, 2001, (02) :75-79
[10]   大亚湾黑鲷标志放流技术 [J].
林金錶 ;
陈涛 ;
陈琳 ;
郭金富 .
水产学报, 2001, (01) :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