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对栗褐土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56
作者
王朔林 [1 ]
王改兰 [1 ]
赵旭 [1 ]
陈春玉 [1 ]
黄学芳 [2 ]
机构
[1]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山西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栗褐土; 有机碳组分; 相关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2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目的】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在耕地生产力和作物产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25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依托,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栗褐土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为调控农田土壤肥力及栗褐土有机碳库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开始于1988年,设置8个施肥处理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合施(NP);单施低量有机肥(M1);低量有机肥与氮肥合施(M1N);低量有机肥与氮磷肥合施(M1NP);高量有机肥与氮肥合施(M2N);高量有机肥与氮磷肥合施(M2NP)。于第25年玉米播种前,采集以上处理的耕层(0—20 cm)土壤样品。借助有机碳物理分组方法和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土壤总有机碳和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结果】长期施用不同肥料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栗褐土总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以及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含量,其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尤其是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作用更加明显。与不施肥相比,高量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M2N、M2NP)总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21.1%、166.8%,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增加了239.2%、359.2%,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增加了288.4%、289.9%。单施氮肥(N)及有机肥与氮磷肥配施(M1NP、M2NP)可显著提高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27.8%、34.8%、33.3%。不施肥条件下,栗褐土有机碳中颗粒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所占的比例相当,长期施肥提高了颗粒有机碳特别是闭蓄态颗粒有机碳的比例,降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所占的比例,闭蓄态颗粒有机碳成为栗褐土有机碳的主要贮存库。相关分析表明,长期施肥条件下栗褐土游离态、闭蓄态颗粒有机碳含量之间及其与总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与总有机碳及其他组分的有机碳之间均无明显相关。【结论】化肥、有机肥以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够提高栗褐土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以及总有机碳含量。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更有助于栗褐土游离态、闭蓄态颗粒有机碳的积累,有利于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提高和有机碳品质的改善。氮肥单施、有机肥与氮磷肥配施则是提高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的有效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1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栗褐土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J].
杨艳菊 ;
王改兰 ;
张海鹏 ;
赵旭 ;
熊静 ;
黄学芳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3, (04) :35-38
[2]   长期施肥下黑垆土有机碳变化特征及碳库组分差异 [J].
樊廷录 ;
王淑英 ;
周广业 ;
丁宁平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02) :300-309
[3]   长期施肥对红壤不同有机碳库及其周转速率的影响 [J].
王雪芬 ;
胡锋 ;
彭新华 ;
周虎 ;
余喜初 .
土壤学报, 2012, 49 (05) :954-961
[4]   长期施肥下红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 [J].
张敬业 ;
张文菊 ;
徐明岗 ;
黄庆海 ;
骆坤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 (04) :868-875
[5]   不同有机厩肥输入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J].
刘中良 ;
宇万太 ;
周桦 ;
马强 .
土壤学报, 2011, 48 (06) :1149-1157
[6]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东北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J].
梁尧 ;
韩晓增 ;
宋春 ;
李海波 .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 (17) :3565-3574
[7]  
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及其在农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 张国,曹志平,胡婵娟.应用生态学报. 2011(07)
[8]   长期不同植被覆盖和施肥管理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J].
张迪 ;
韩晓增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 (13) :2715-2723
[9]   黑土颗粒态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研究 [J].
梁爱珍 ;
张晓平 ;
杨学明 ;
申艳 ;
时秀焕 ;
范如芹 ;
方华军 .
土壤学报, 2010, 47 (01) :153-158
[10]  
长期施肥下灰漠土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及其演变特征[J]. 刘骅,佟小刚,马兴旺,王西和,张文菊,许咏梅,徐明岗.应用生态学报.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