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下黑垆土有机碳变化特征及碳库组分差异

被引:38
作者
樊廷录
王淑英
周广业
丁宁平
机构
[1]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碳; 演变; 有机碳组分; 黄土旱塬; 黑垆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2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目的】阐明长期施肥下土壤有机碳演变规律及碳库组分变化,揭示黄土旱塬土壤固碳效应及培肥模式。【方法】利用32年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碳(SOC)数据分析土壤碳投入、固定及演变特征,采集2010年土样样品,通过物理分组方法得到砂粒、粗粉粒、细粉粒、粗黏粒、细黏粒及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分析施肥对碳库组分的影响。【结果】试验中总碳投入从不施肥(CK)的8.10 t C hm-2增加到秸秆还田(SNP)的69.40 t C hm-2,耕层土壤SOC贮量施肥之间相差1.82倍,增施有机肥(M、MNP)SOC为21.76—24.04 t C hm-2,SNP为16.01 t C hm-2;土壤SOC贮量随碳输入量的增加而提高,有机碳固定率25.80%—36.05%,而秸秆还田只有8.20%;除长期不施肥处理仅靠根茬投入维持稳定的SOC水平外,其余所有肥料处理SOC均随试验年限延长而增加,SNP、M、MNP处理固碳速率依次为0.246、0.326、0.361 t C hm-2 a-1。MNP和SNP处理砂粒SOC是CK的3.85和2.94倍、N处理的2.41和1.84倍,MNP处理较CK、NP处理SOC总量只增加了32.50%、18.10%,而砂粒中SOC却提高了285.12%、105.74%,砂粒级有机碳对施肥最敏感。施肥提高了活性有机碳(POC)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的比率(W),MNP、M、SNP处理的W值达18.62%、16.24%、14.41%,单施氮肥(N)和氮磷配施(NP)仅9.11%、9.99%,施肥提高了有机碳活性,改善了土壤有机碳质量。不施肥大团聚体(>250μm)SOC是微团聚体(<53μm)的9.14倍,施肥提高了15.83—23.84倍,并提高了大团聚体中土壤C/N比,而对微团聚体C/N影响不大。尽管团聚体含碳量随团聚体粒径增加而增加,但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对土壤固碳速率的作用显著高于大团聚体,对土壤碳的固定与物理保护起着重要作用。【结论】长期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提高了黄土旱塬黑垆土的碳固定与积累,且固碳增量主要分布在砂粒和大团聚体中。因此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是环境友好型土壤培肥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300 / 30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研究进展 [J].
刘中良 ;
宇万太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02) :447-455
[2]   长期施肥下灰漠土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演变特征 [J].
刘骅 ;
佟小刚 ;
许咏梅 ;
马兴旺 ;
王西和 ;
张文菊 ;
徐明岗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 (04) :794-800
[3]   新疆绿洲农田不同开垦年限土壤有机碳及不同粒径土壤颗粒有机碳变化 [J].
唐光木 ;
徐万里 ;
盛建东 ;
梁智 ;
周勃 ;
朱敏 .
土壤学报, 2010, 47 (02) :279-285
[4]   黑土颗粒态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研究 [J].
梁爱珍 ;
张晓平 ;
杨学明 ;
申艳 ;
时秀焕 ;
范如芹 ;
方华军 .
土壤学报, 2010, 47 (01) :153-158
[5]   长期施肥对红壤和潮土颗粒有机碳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J].
佟小刚 ;
徐明岗 ;
张文菊 ;
卢昌艾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11) :3664-3671
[6]   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研究进展 [J].
刘满强 ;
胡锋 ;
陈小云 .
生态学报, 2007, (06) :2642-2650
[7]   长期不同施肥对黄泥土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 [J].
周萍 ;
潘根兴 .
土壤通报, 2007, (02) :256-261
[8]   施用秸秆及接种蚯蚓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影响 [J].
于建光 ;
李辉信 ;
胡锋 ;
沈英 .
生态环境, 2006, (03) :606-610
[9]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 [J].
潘根兴 ;
赵其国 .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4) :384-393
[10]  
中国土壤肥力演变[M].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徐明岗,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