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3年夏季江淮地区MCS和MCV与暴雨关系的统计特征

被引:7
作者
刘瑞翔 [1 ,2 ]
丁治英 [1 ,2 ]
王一颉 [1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中尺度对流涡旋; 二次对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2 [液态降水(降雨)];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FY-2D逐时TBB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2013年夏季(6—8月)江淮地区暴雨和大暴雨日的MCS和MCV进行普查,将MCS分为圆状的MCC和MβCCS以及带状的PECS和MβECS,并根据MCV能否激发新的对流将其分为发展型和不发展型。结果表明:夏季江淮地区由MCS造成的暴雨和大暴雨日占总天数的74.3%。追踪产生暴雨的65次MCS过程中,带状MCS所占比例明显大于圆状MCS;MCS多生成于江淮中东部的陆地上,以向东—东北和南—东南移动为主,其移动距离集中在1~5个经纬距。暴雨和大暴雨日中出现的MCV主要位于对流层中低层,且多出现在MCS的西侧和北侧;PECS和MβECS比MCC更易衍生MCV过程,未出现MβCCS伴随的MCV个例。不同类型MCS衍生出的MCV厚度差异很小,MCV的厚度与其类型、对应暴雨日的等级无明显关系。6—8月,MCV发生的次数递减,MCV多发生于午后14时左右,夜间到凌晨很少生成。由MCS引发的大暴雨日中,有MCV出现的天数占61.5%,明显较暴雨日高,大暴雨日中出现的MCV多数都能引发"二次对流"。
引用
收藏
页码:236 / 24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中尺度对流涡旋(MCV)近30a来的研究进展 [J].
王金鑫 ;
潘益农 ;
束宇 ;
吴文华 .
气象科学, 2014, 34 (03) :343-354
[2]   青藏高原夏季带状MCSs的分类以及形成原因 [J].
丁治英 ;
王小龙 ;
高松 ;
郭宏杰 ;
史永强 .
大气科学学报, 2013, 36 (06) :641-652
[3]   江淮流域两次中尺度对流涡旋的结构特征研究 [J].
张元春 ;
孙建华 ;
徐广阔 ;
齐琳琳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3, 18 (03) :271-287
[4]   我国中东部地区夏季MCS统计分析 [J].
曾波 ;
谌芸 ;
肖天贵 .
气象, 2013, 39 (02) :180-185
[5]   夏季黄河下游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气候特征分布 [J].
卓鸿 ;
赵平 ;
李春虎 ;
蒲章绪 .
大气科学, 2012, 36 (06) :1112-1122
[6]   华南前汛期MCS的活动特征及组织发展形式 [J].
梁巧倩 ;
项颂翔 ;
林良根 ;
蒙伟光 .
热带气象学报, 2012, 28 (04) :541-551
[7]   一次MCS过程的特征分析 [J].
刘佳颖 ;
魏建苏 ;
姚丽娜 ;
徐迎春 .
气象科学, 2013, 33 (01) :89-94
[8]   我国西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 [J].
井喜 ;
屠妮妮 ;
曾鹏 ;
李明娟 ;
叶成志 ;
杜小玲 ;
井宇 ;
李栋梁 .
大气科学学报, 2011, 34 (06) :725-736
[9]   中国东部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以及中尺度对流涡旋的特征 [J].
王微 ;
潘益农 ;
束宇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7 (06) :692-702
[10]   一次西南涡引发MCC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J].
马红 ;
郑翔飚 ;
胡勇 ;
曾厅余 ;
郑洪 .
大气科学学报, 2010, 33 (06) :68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