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夏季带状MCSs的分类以及形成原因

被引:8
作者
丁治英 [1 ,2 ]
王小龙 [1 ,2 ]
高松 [3 ]
郭宏杰 [4 ]
史永强 [4 ]
机构
[1]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3] 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4] 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
关键词
带状MCSs; 高原切变线; 水汽输送;
D O I
10.13878/j.cnki.dqkxxb.2013.06.002
中图分类号
P458.1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2007—2011年夏季TBB(black body temperature)资料筛选出夏季青藏高原地区特征比较稳定的带状MCSs加以归类,结合NCEP资料及后向轨迹模型对其成因进行逐类探讨。结果表明,特征稳定的带状MCSs共有37例,可以按形状分为三类:北凸型、南界型和纬向型,其中北凸型发生得最多,纬向型最少。整个夏季有接近30%的时间,特别是在7月有近50%的时间都出现这种稳定的带状MCSs。高层南亚高压以及高空急流和低层500 hPa切变线辐合及其南侧的高温高湿是带状MCSs生成的主要原因。500 hPa上,纬向型带状MCSs一般发生在高原南北两侧较平直的东、西风气流中;北凸型发生时,高原北部为平直的西风气流,孟湾为较强的槽,高原东、南部受西南偏南气流影响;南界型时高原一般为西北气流,南侧有较强的孟湾气旋控制。围绕高原有4个水汽的辐散源地,带状MCSs对流区的水汽主要通过高原南侧和高原东南部的辐散源地进入对流区。
引用
收藏
页码:641 / 65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我国暖季深对流云分布与日变化特征分析 [J].
陈国春 ;
郑永光 ;
肖天贵 .
气象, 2011, 37 (01) :75-84
[2]   夏季南亚高压移上高原时间特征的初步分析 [J].
杨云芸 ;
李跃清 ;
蒋兴文 ;
张琪 ;
周秋雪 ;
张静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 30 (01) :1-5
[3]   2007年夏季我国深对流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J].
祁秀香 ;
郑永光 .
应用气象学报, 2009, 20 (03) :286-294
[4]  
陕西南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环境和条件.[J].高洁;.空中交通管理.2009, 05
[5]  
陕西南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环境和条件.[J].高洁;.空中交通管理.2009, 05
[6]   高原南侧地形槽与孟湾槽的形成演变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关系 [J].
韦晋 ;
何金海 ;
钟珊珊 ;
温敏 .
高原气象, 2008, (04) :764-771
[7]   中国及周边地区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分布及其日变化特征 [J].
郑永光 ;
陈炯 ;
朱佩君 .
科学通报, 2008, (04) :471-481
[8]   夏季热带东风急流的结构、变化及其与亚非季风降水的关系 [J].
陈桦 ;
丁一汇 ;
何金海 .
大气科学, 2007, (05) :926-936
[9]   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副高带断裂和东撤及其可能机制 [J].
何金海 ;
温敏 ;
施晓晖 ;
赵巧华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3) :318-330
[10]   夏季青藏高原上的对流云和中尺度对流系统 [J].
江吉喜 ;
范梅珠 .
大气科学, 2002, (02) :26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