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暖季深对流云分布与日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19
作者
陈国春 [1 ,2 ]
郑永光 [2 ]
肖天贵 [1 ]
机构
[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2] 国家气象中心
关键词
深对流云; 时空分布; 季节变化; 日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5 [云];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本文利用1996—2008年近12年3—10月(无2004年资料,部分时段资料缺失)的地球静止卫星逐时多通道(红外1、红外2和水汽通道)数字云图资料给出了我国及周边地区暖季深对流云时空演变特征,并对比分析了相关文献中的雷暴日数分布及低轨卫星观测的闪电密度分布。本文以TBir1(红外1通道亮温)≤-52℃、TBir1-TBir2(红外2通道亮温)<3 K、TBir1-TBwv(水汽通道亮温)≤8 K来识别深对流云。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暖季有4个深对流云活跃区域,分别为青藏高原中东部、华南和云贵高原东北部、新疆伊犁河谷及周边区域、浙闽赣大部分区域;总体来看深对流云夏季(6—8月)最活跃,春季(3—5月)次之,秋季(9—10月)最不活跃;不同季节深对流云地理分布特征显著不同;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深对流云日变化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秋季日变化最不显著;由于春季日落时间早于夏季,一般说来深对流云日变化主峰时段春季早于夏季;青藏高原中东部、两广丘陵与浙闽丘陵地区深对流云都为单峰型日变化;四川盆地深对流云具有显著的夜发性特征;江淮地区春夏季节深对流云日变化都为双峰型,这可能与该区域较多MαCS密切相关;青藏高原中东部热对流比较活跃;夏季两广丘陵、四川盆地和江淮地区不仅热对流活动频繁,其他天气系统(比如台风、梅雨锋等)触发和维持的对流活动也非常活跃。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8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盛夏上海地区副热带高压型强对流特点分析 [J].
尹红萍 ;
曹晓岗 .
气象, 2010, 36 (08) :19-25
[2]   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技术进展与挑战 [J].
郑永光 ;
张小玲 ;
周庆亮 ;
端义宏 ;
谌芸 ;
何立富 .
气象, 2010, 36 (07) :33-42
[3]   闽北不同季节强对流天气异同点分析 [J].
张信华 ;
余建华 ;
范明福 ;
周博扬 ;
罗旭 .
气象, 2010, 36 (06) :29-34
[4]   常州雷暴的气候特点及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J].
雷正翠 ;
夏文梅 ;
周霖华 ;
吴焕勤 ;
姚丽娜 ;
张备 .
气象, 2009, 35 (12) :118-125
[5]   2007年夏季川渝与江淮流域MCS分布与日变化特征 [J].
祁秀香 ;
郑永光 .
气象, 2009, 35 (11) :17-28+162
[6]   2007年夏季长江流域及周边地区地闪时空分布及其天气学意义 [J].
王颖 ;
郑永光 ;
寿绍文 .
气象, 2009, 35 (10) :58-70+132
[7]   北京雷暴大风气候特征及短时临近预报方法 [J].
廖晓农 ;
于波 ;
卢丽华 .
气象, 2009, 35 (09) :18-28+130
[8]   中国及周边地区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分布及其日变化特征 [J].
郑永光 ;
陈炯 ;
朱佩君 .
科学通报, 2008, (04) :471-481
[9]   用NCEP资料分析华北暖季对流性天气的气候背景 [J].
郑永光 ;
张春喜 ;
陈炯 ;
陈明轩 ;
王迎春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5) :600-608
[10]   2003年淮河大水期间MCS的普查分析 [J].
费增坪 ;
郑永光 ;
王洪庆 .
气象, 2005, (12) :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