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演变与流路稳定综合治理研究

被引:12
作者
余欣 [1 ,2 ]
张原锋 [1 ,2 ]
于守兵 [1 ,2 ]
窦身堂 [1 ,2 ]
王万战 [1 ,2 ]
机构
[1]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2] 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黄河口; 出汊机制; 稳定指标体系; 水沙调配技术; 稳定方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V148 [河口、港湾、海岸泥沙]; TV856 [河口治理];
学科分类号
081502 ; 081504 ;
摘要
简要回顾了黄河口演变与治理研究现状,结合黄河口面临的入海水量锐减、单一流路长期行河和小浪底水库的调节运用等新情势,提出在流路演变、岸线变化、关键技术和方案措施方面的近期研究目标。重点突破四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尾闾河道出汊机制、海岸形态对陆海动力响应、河口流路演变多时空尺度混合模拟和河口流路水沙调配。明确六方面研究内容——黄河口尾闾出汊的孕育过程及触发机制、黄河口流路演变过程的动力机制及流路稳定的指标体系、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过程与动力机制、黄河口演变的多时空尺度混合模拟技术、清水沟流路水沙通量调配技术与示范、稳定百年的黄河口入海流路方案与治理措施等。项目成果可以为黄河口综合治理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黄河河口尾闾与三角洲演变过程机制解析 [J].
徐丛亮 ;
李金萍 ;
李广雪 ;
李小娟 ;
田慧 .
人民黄河, 2013, 35 (04) :3-5
[2]   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问题的认识 [J].
王恺忱 .
人民黄河, 2012, 34 (07) :20-24
[3]   黄河三角洲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 [J].
孙玉霞 ;
庞启航 ;
毛伟兵 ;
刘静 .
人民黄河, 2012, 34 (02) :99-102
[4]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水沙的扩散与通量 [J].
毕乃双 ;
杨作升 ;
王厚杰 ;
范德江 ;
季有俊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0, 30 (02) :27-34
[5]   黄河河口三角洲岸线动态平衡问题的探讨 [J].
王开荣 ;
茹玉英 ;
陈孝田 ;
侯志军 .
泥沙研究, 2007, (06) :66-70
[6]   黄河三角洲海岸强侵蚀机理及治理对策 [J].
陈沈良 ;
张国安 ;
谷国传 .
水利学报, 2004, (07) :1-6+13
[7]   黄河河口演变(Ⅱ) kl——(二)185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流路变迁及海岸线变化及其他 [J].
庞家珍 ;
姜明星 .
海洋湖沼通报, 2003, (04) :1-13
[8]   黄河口水沙变异与调控I——黄河口水沙运动与演变基本规律 [J].
胡春宏 ;
曹文洪 .
泥沙研究, 2003, (05) :1-8
[9]   黄河口治理与“三约束”理论 [J].
李殿魁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 (05) :80-85
[10]   引海水冲刷河口治理黄河下游 [J].
林秉南 ;
周建军 ;
张仁 .
中国工程科学, 2000, (04) :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