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8 条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沉积特征及物性分析
被引:21
作者:
刘春燕
[1
,2
]
王毅
[1
]
胡宗全
[1
]
尹伟
[1
]
王传刚
[1
]
李松
[1
]
机构: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来源: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富县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1 [古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从沉积相、成岩作用角度研究了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的物性特征和主控因素,认为延长组主要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及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最佳储层,平均孔隙度10.85%,平均渗透率0.613×10-3μm2。储层所经历的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对砂岩物性的影响较大,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压实后,其原始孔隙度损失13.6%;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有一定的破坏性,但早期胶结物可使剩余原生粒间孔隙得以保存,其中的易溶组分又为次生粒间孔隙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溶蚀作用可大大改善储层的物性;构造微裂缝仅在局部起沟通喉道的作用。整体属于低孔、低渗型储层,并以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要孔隙类型。沉积相在宏观上控制了砂体的类型、规模、原始物性条件及空间分布,成岩作用在微观上影响了储层孔隙演化与储层物性的变化,而构造裂缝可以在局部改善储层的物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91 / 497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