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

被引:19
作者
李健
李红南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石油大学
关键词
注水开发; 中低渗透储集层; 特高含水期; 岩石骨架结构; 黏土矿物; 孔喉网络; 动态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23 [油气田开发方案编制与调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东濮凹陷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亚段2+3砂层组属中低渗透储集层,开发20余年,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依据该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丰富岩心资料,在流动单元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根据岩石薄片镜下观察和含油薄片压汞、铸体、扫描电镜、图像分析、计算机层析测试等分析,在综合含水达81%时,储集层中的游离、漂移颗粒约占30%,沿骨架颗粒(长石、岩屑等)的解理面、接合面的溶蚀产生次生溶孔,一些溶蚀后散落的晶屑成为地层微粒堵塞孔喉,方解石沿孔洞自生,石英次生加大,使原生孔喉网络复杂化,特高含水期形成许多不规则游离孔。在注入水长期浸泡和冲刷作用下,借集层的渗流参数总体变差,非均质性和亲水性增强,相对渗透率曲线的两相流跨度较小。图9表2参12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8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胜坨油田浅水浊积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研究 [J].
邓玉珍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1) :96-98
[2]   陆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新方法 [J].
彭仕宓 ;
尹志军 ;
常学军 ;
郝建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5) :68-70+12
[3]   孤东油田七区西相对渗透率曲线研究 [J].
黄文芬 ;
王建勇 ;
凡哲远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3) :90-91+11
[4]   孤东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模型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J].
窦之林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6) :50-52+12
[5]   流动单元研究进展 [J].
刘吉余 .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03) :303-306
[6]   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新思路 [J].
吴胜和 ;
王仲林 .
沉积学报, 1999, (02) :87-92
[7]   我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 [J].
徐安娜 ;
穆龙新 ;
裘怿楠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8, (05) :3-5
[8]   储层岩石物理相划分方法及应用 [J].
吕晓光 ;
闫伟林 ;
杨根锁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7, (03) :21-24+78
[9]   关于剩余油研究的探讨 [J].
俞启泰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 (02) :46-50+99
[10]   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
赵永胜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6, (04) :72-7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