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扬子台地晚二叠世礁相油气藏的断块构造控制与勘探方法建议

被引:4
作者
朱忠发
刘建清
机构
[1]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断块; 台沟相; 构造体系; 沉积记录; 生物礁模式; 晚二叠世; 上扬子台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构造作用最重要的沉积记录入手,结合大量玄武岩成线状、面状喷溢,同生断层发育,表层褶皱、断裂构造形迹体系与台地断块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等进行研究,发现上扬子台地从形成到结束历经3次大落大起、无数次强烈撕裂和2次大规模撕裂,并造成部分地区的大幅沉降,形成若干条台内台沟等景观。台地东半部从北到南形成大巴山前缘断块、华莹山断块、东部台缘断块、永川-宜宾断块、赤水-古道-盐津断块、毕节-镇雄断块、黔西-大方断块、织金-纳雍断块和普定-普安断块等9个断块,并首次绘制出第一幅断块格杂图。断块间彼此作不平衡升降运动,其结果造成断块一端高跷,抬升侧控制着生物礁的生长发育和白云岩的形成,最后形成礁控油气藏。晚二叠世时,大巴山前缘断块是西端高跷、东部低垂,南侧抬升、向北掀斜;华蓥山断块和东部台缘断块均是北部高跷、南部低垂,东侧抬升、向西掀斜。在此基础上提出,勘探礁控油气藏应遵循:①断块构造控制;②由高跷端向低垂端、由抬升侧向掀斜侧顺序施钻;③断块掀斜不明,生物礁发育不清,应先做沉积相分析对比,切勿盲目上钻。
引用
收藏
页码:168 / 17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黔中早三叠世晚期织金拉张盆地原型分析 [J].
赵锡奎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1, (03) :308-322
[2]   川东鄂西长兴期海绵礁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J].
陈成生 ;
张继庆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1, (01) :34-41+97
[3]   川东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控储层的形成 [J].
吴熙纯 ;
刘效曾 ;
杨仲伦 ;
陈心胜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0, (03) :283-297+351
[4]   对川东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勘探的初步认识 [J].
杨仲伦 ;
陈心胜 .
天然气工业, 1987, (02) :1-5+4
[5]   四川龙门山北段晚二叠世大隆组放射虫岩及其形成环境 [J].
金若谷 .
地质论评, 1987, (03) :238-248
[6]   鄂东南下二叠统茅口组放射虫硅质岩的成因初探 [J].
童玉明 ;
周祖勋 .
沉积学报, 1985, (02) :67-74+159
[7]   鄂西二叠系生物礁的基本特征及其发育规律附视频 [J].
范嘉松 ;
张维 ;
马行 ;
张荫本 ;
刘怀波 .
地质科学, 1982, (03) :274-282+343
[8]   旋回地层学 [J].
陆元法 ;
李文汉 .
岩相古地理, 1989, (01) :31-40
[9]  
我国南方二叠、三叠系古地理格局新认识. 朱忠发. .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