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4 条
中国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26
作者:
蒋金亮
[1
]
徐建刚
[2
]
吴文佳
[3
,4
]
周亮
[1
]
孙东琪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3]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4] 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碳源汇;
流动比率;
人-地;
标准差椭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论文从人-地结合视角看待碳移动问题,根据2001—2009年遥感数据和能源数据,分别计算各省碳排放和碳吸收量,引入流动比率,从而划分出高碳源地、低碳源地和碳汇地,结合标准差椭圆进一步分析人-地碳源汇系统离散和聚集趋势,进而得出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研究表明:①高碳源地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上海地区,作为高碳源地的华北地区呈逐步向外扩张趋势,低碳源地主要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广东地区,呈现不断向西、南方向扩散趋势,碳汇地主要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②高碳源地从点状式分布逐步向外扩散,到2009年呈现华北两端聚集,上海突出的类三角形结构,低碳源地呈现华中和华东两端聚集,广东、吉林突出的类四边形结构,而碳汇地基本是在外围包围低碳源地,人-地碳源汇系统呈现逐级由上至下态势,高碳源地不断由内向外扩散,低碳源地不断转变成高碳源地,同时碳汇地也不断转变成低碳源地;③2001—2009年高碳源地标准差椭圆位于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布格局呈西北—东南格局,范围在2005年之前基本不变,2005年之后逐步扩大;2001—2009年低碳源地标准差椭圆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布格局从"东北—西南"到"西北—东南",再到"东北—西南",最后又回到"西北—东南",低碳源地在主轴和辅轴上分布不断分散,2001—2003年间变化最大,2003年之后变化幅度减少;2001—2009年期间碳汇地系统呈东北—西南分布格局,且椭圆整体位于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碳汇地系统在此期间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
引用
收藏
页码:757 / 768
页数:12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