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26
作者
蒋金亮 [1 ]
徐建刚 [2 ]
吴文佳 [3 ,4 ]
周亮 [1 ]
孙东琪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3]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4] 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碳源汇; 流动比率; 人-地; 标准差椭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论文从人-地结合视角看待碳移动问题,根据2001—2009年遥感数据和能源数据,分别计算各省碳排放和碳吸收量,引入流动比率,从而划分出高碳源地、低碳源地和碳汇地,结合标准差椭圆进一步分析人-地碳源汇系统离散和聚集趋势,进而得出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研究表明:①高碳源地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上海地区,作为高碳源地的华北地区呈逐步向外扩张趋势,低碳源地主要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广东地区,呈现不断向西、南方向扩散趋势,碳汇地主要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②高碳源地从点状式分布逐步向外扩散,到2009年呈现华北两端聚集,上海突出的类三角形结构,低碳源地呈现华中和华东两端聚集,广东、吉林突出的类四边形结构,而碳汇地基本是在外围包围低碳源地,人-地碳源汇系统呈现逐级由上至下态势,高碳源地不断由内向外扩散,低碳源地不断转变成高碳源地,同时碳汇地也不断转变成低碳源地;③2001—2009年高碳源地标准差椭圆位于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布格局呈西北—东南格局,范围在2005年之前基本不变,2005年之后逐步扩大;2001—2009年低碳源地标准差椭圆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布格局从"东北—西南"到"西北—东南",再到"东北—西南",最后又回到"西北—东南",低碳源地在主轴和辅轴上分布不断分散,2001—2003年间变化最大,2003年之后变化幅度减少;2001—2009年期间碳汇地系统呈东北—西南分布格局,且椭圆整体位于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碳汇地系统在此期间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
引用
收藏
页码:757 / 76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1]  
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收支协整性及因果关系研究[D]. 周军辉.湖南师范大学 2011
[12]  
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 王雪娜.北京林业大学 2006
[13]  
Evaluation of MODIS NPP and GPP products across multiple biomes[J] . David P. Turner,William D. Ritts,Warren B. Cohen,Stith T. Gower,Steve W. Running,Maosheng Zhao,Marcos H. Costa,Al A. Kirschbaum,Jay M. Ham,Scott R. Saleska,Douglas E. Ahl.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 2006 (3)
[14]  
Evaluation of MODIS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 in tropical monsoon regions[J] . Mekonnen Gebremichael,Ana P. Barros.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 2005 (2)
[15]   Scaling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 over boreal and deciduous forest landscapes in support of MODIS GPP product validation [J].
Turner, DP ;
Ritts, WD ;
Cohen, WB ;
Gower, ST ;
Zhao, MS ;
Running, SW ;
Wofsy, SC ;
Urbanski, S ;
Dunn, AL ;
Munger, JW .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3, 88 (03) :256-270
[16]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J].
徐德福 ;
王让会 ;
李映雪 ;
张慧 .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04) :519-524
[17]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 [J].
魏本勇 ;
方修琦 ;
王媛 ;
杨会民 ;
张迪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 (04) :413-419
[18]   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CO2排放区位转移分析 [J].
张晓平 .
地理学报, 2009, 64 (02) :234-242
[19]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碳平衡研究进展 [J].
王春权 ;
孟宪民 ;
张晓光 ;
夏丹丹 .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 25 (02) :165-171
[20]   2000年~2006年东北地区植被NPP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国志兴 ;
王宗明 ;
张柏 ;
刘殿伟 ;
杨桄 ;
宋开山 ;
李方 .
资源科学, 2008, (08) :1226-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