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份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差异研究

被引:17
作者
黄雨生 [1 ]
曲建升 [1 ,2 ]
刘莉娜 [1 ]
机构
[1]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终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兰州情报文献中心全球变化研究信息中心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足迹; 碳承载力; 净碳足迹; 区域差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 [社会与环境];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基于表观消费量法和碳足迹与碳承载力计算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能源碳足迹和碳承载力进行计算并针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的碳足迹、碳承载力、净碳足迹分别为8 987 302.28 kt、1 797 728.81kt、7 189 573.47 kt,人均碳足迹、人均碳承载力以及人均净碳足迹分别为6.70 t、1.36 t、5.34 t。对各省份分析发现,2012年,碳足迹最大的省份是山东,占9.43%,碳承载力最大的省份是云南,占10.53%。此外,人均碳足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6个,人均碳承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3个,人均净碳足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2个。同时还发现中国北方地区的碳足迹和净碳足迹高于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的碳承载力高于北方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城市碳足迹与碳循环压力分析——以南京市为例(英文) [J].
赵荣钦 ;
黄贤金 ;
刘英 ;
钟太洋 ;
丁明磊 ;
揣小伟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 24 (01) :159-176
[2]   陕西省碳足迹时空变化研究 [J].
赵先贵 ;
马彩虹 ;
肖玲 ;
纪芙蓉 .
地理科学, 2013, 33 (12) :1537-1542
[3]   山东省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研究 [J].
肖玲 ;
赵先贵 ;
许华兴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 (02) :152-157
[4]   基于能源消费的中国省级区域碳足迹时空演变分析 [J].
卢俊宇 ;
黄贤金 ;
陈逸 ;
肖潇 .
地理研究, 2013, 32 (02) :326-336
[5]   中国各省区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转移 [J].
石敏俊 ;
王妍 ;
张卓颖 ;
周新 .
地理学报, 2012, 67 (10) :1327-1338
[6]   中国能源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的对比分析 [J].
马彩虹 .
生态经济, 2012, (06) :53-55
[7]   中国化石能源与电能利用碳排放足迹研究 [J].
纪芙蓉 ;
赵先贵 ;
朱艳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 (01) :77-81
[8]   基于表观消费量法的中国碳足迹估算 [J].
祁悦 ;
谢高地 ;
盖力强 ;
张彩霞 ;
李士美 .
资源科学, 2010, 32 (11) :2053-2058
[9]   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J].
王微 ;
林剑艺 ;
崔胜辉 ;
吝涛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07) :71-78
[10]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固碳现状和潜力 [J].
吴庆标 ;
王效科 ;
段晓男 ;
邓立斌 ;
逯非 ;
欧阳志云 ;
冯宗炜 .
生态学报, 2008, (02) :517-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