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碳足迹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21
作者
赵先贵 [1 ]
马彩虹 [2 ]
肖玲 [1 ]
纪芙蓉 [1 ]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2]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碳足迹;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陕西省;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3.12.037
中图分类号
X502 [污染分析与测定];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为了解近年来陕西省碳足迹的状况,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中国《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推荐的方法测算了陕西省及其各市的碳足迹。结论如下:1995~2009年,陕西省碳足迹从4 129.38×104t上升到22 460.23×104t,增加了443.91%。从空间上全省碳足迹可分为3类:陕南始终为负值;陕北和渭南市较高;关中除渭南市以外的地区较低。14 a间全省人均碳足迹由1.18 t增加到5.95 t;各市人均碳足迹,陕北较高,关中较低,陕南为负值。全省碳足迹密度从2.00 t/hm2增高到10.90 t/hm2。陕西省的人均和单位面积的碳足迹远高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目标,但空间上差异很大。以2009年为例,全省人均碳足迹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2.98倍,而陕北则超过10倍,高于美国;关中为1.29~4.57倍。全省2009年碳足迹密度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4.89倍;渭南、咸阳、西安3市高达9.63~16.95倍;榆林、铜川、延安和宝鸡4市为3.54~7.10倍;陕南植被的固碳作用消除了当地的碳排放外,还有剩余碳汇,但尚不能抵消陕北及关中的较高的碳足迹,因此总体看,对气候变化有负面影响,陕西的碳减排任务仍较重。
引用
收藏
页码:1537 / 154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北京市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研究 [J].
赵先贵 ;
马彩虹 ;
肖玲 ;
胡攀飞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3, (10) :8-12
[2]   山东省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研究 [J].
肖玲 ;
赵先贵 ;
许华兴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 (02) :152-157
[3]   城市化不同演化阶段对碳排放的影响差异 [J].
孙昌龙 ;
靳诺 ;
张小雷 ;
杜宏茹 .
地理科学, 2013, 33 (03) :266-272
[4]   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地区分解方法研究述评 [J].
刘春兰 ;
蔡博峰 ;
陈操操 ;
王海华 ;
李铮 .
地理科学, 2013, 33 (09) :1089-1096
[5]   甘肃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J].
焦文献 ;
陈兴鹏 ;
贾卓 .
资源科学, 2012, 34 (03) :559-565
[6]   中国化石能源与电能利用碳排放足迹研究 [J].
纪芙蓉 ;
赵先贵 ;
朱艳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 (01) :77-81
[7]   全球变暖、碳排放及不确定性 [J].
方精云 ;
朱江玲 ;
王少鹏 ;
岳超 ;
沈海花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1, 41 (10) :1385-1395
[8]   基于植被碳吸收功能的宁夏能源消费碳足迹研究 [J].
李媛 ;
齐拓野 ;
谢应忠 .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2 (03) :266-270
[9]   基于空间行为约束的北京市居民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的比较分析 [J].
柴彦威 ;
肖作鹏 ;
刘志林 .
地理科学, 2011, 31 (07) :843-849
[10]   1999~2008年青海省碳足迹动态变化研究 [J].
韩艳莉 ;
陈克龙 ;
陈英玉 ;
苏茂新 ;
陈亮 .
生态经济, 2011, (02) :54-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