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研究

被引:38
作者
肖玲
赵先贵
许华兴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碳足迹; 碳承载力; 净碳足迹; 山东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62.2 [生态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0106 ;
摘要
为了解山东省碳排放与碳固定的平衡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对碳足迹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碳承载力、净碳足迹的概念和测算模型。利用改进的碳足迹方法对山东省的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碳足迹从33 033.20万t上升至119 261.76万t,增幅为261.04%,年均增长23.73%,其中化石能源占总碳足迹的91.58%~94.85%,可见,化石燃料消费的增加是导致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原因。碳承载力从1 696.44万t下降到1 588.01万t,降幅为6.39%,其中森林固碳量占80.97%~88.40%,森林成为最重要的碳承载力组分。净碳足迹由31 336.76万t上升到117 673.75万t,增加275.51%。人均净碳足迹达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1.74~6.14倍,2002年以后一直高于中国人均和全球人均碳足迹,低于美国。单位面积净碳足迹也已达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17.73~66.58倍。万元GDP碳足迹年均降低2.11%,说明山东在碳减排方面的政策措施有一定成效。尽管如此,山东已成为国内碳排放大省,对气候变化有负面影响,碳减排任务很重。
引用
收藏
页码:152 / 15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Biofuels carbon footprints: Whole-systems optimisation for GHG emissions reduction [J].
Zamboni, Andrea ;
Murphy, Richard J. ;
Woods, Jeremy ;
Bezzo, Fabrizio ;
Shah, Nilay .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1, 102 (16) :7457-7465
[2]  
全球变化.[M].张兰生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Im-pacts of urban forests on offsetting use in Hangzhou;China..Zhao Min;Kong Zhenghong;Escobedo F J;et al;.Journal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2010, 04
[4]   能源足迹变化的多因素影响效应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J].
方恺 ;
沈万斌 ;
高凯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 (02) :133-138
[5]   基于消费模式的山东省碳排放研究 [J].
李维梁 ;
董德利 .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2, 28 (01) :157-160
[6]   中国化石能源与电能利用碳排放足迹研究 [J].
纪芙蓉 ;
赵先贵 ;
朱艳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01) :77-81
[7]   基于LMDI的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 [J].
宋杰鲲 .
资源科学, 2012, 34 (01) :35-41
[8]   基于植被碳吸收功能的宁夏能源消费碳足迹研究 [J].
李媛 ;
齐拓野 ;
谢应忠 .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2 (03) :266-270
[9]   基于能流图的山东省能源消耗分析 [J].
张明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07) :46-50
[10]   山东省碳排放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J].
孙秀梅 ;
周敏 ;
綦振法 .
华东经济管理, 2011, 25 (07)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