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足迹变化的多因素影响效应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被引:6
作者
方恺 [1 ,2 ]
沈万斌 [2 ]
高凯 [2 ]
机构
[1] 荷兰莱顿大学环境科学系
[2]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能源足迹; 因素分解;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 效应; 吉林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6.2 [];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构建能源足迹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4—2008年吉林省能源足迹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特征。结果表明,1994—2008年,吉林省人均能源足迹从0.228 hm2增至0.524 hm2。在能源足迹增长的抑制因素中,能源强度效应占84.54%,排放因子效应占15.46%;在能源足迹增长的促进因素中,经济产出效应占91.39%,能源结构效应占4.30%,人口规模效应占3.73%,土地固碳效应占0.57%。以经济产出因素为主导的正效应明显大于以能源强度因素为主导的负效应,两者之比为1.73∶1,叠加表现为对能源足迹增长的促进作用,导致其总体呈递增趋势。此外,在正、负效应的双变量格局下,能源足迹呈复合曲面分布。目前减缓吉林省能源足迹增长的重点在于通过技术进步促进能源强度下降,同时需调整能源结构以发挥其应有的抑制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3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