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07年中国能源足迹时空差异分析

被引:27
作者
赵冠伟 [1 ]
杨木壮 [2 ]
陈健飞 [1 ]
机构
[1]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
能源生态足迹; 能源足迹强度; 重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6.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中国1990-2007年的能源生态足迹变化态势,并利用重心模型研究能源足迹的区域差异及变化。结果表明:1)近18年来,中国人均能源足迹呈现波动增长,能源足迹结构方面煤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建议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2)中国各地区间能源足迹存在明显差异,空间分布格局为南少北多,能源生产与消费存在错位;建议国家设立能源生态补偿机制,由出现能源生态赤字的地区支付能源生态补偿基金给能源生态盈余地区。3)中国能源足迹的重心呈现逐步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轨迹,通过与GDP重心轨迹的对比发现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能源消费拉动。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6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西安市能源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效应分析 [J].
龚葳 ;
张承中 ;
刘艳华 .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16) :7567-7568+7570
[2]   中国能源足迹增长波动的驱动因子分析 [J].
陈成忠 ;
林振山 .
生态学报, 2009, 29 (02) :758-767
[3]   1978年以来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时空差异特征 [J].
任志远 ;
李强 .
地理学报, 2008, 63 (12) :1318-1326
[4]   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J].
吴玉鸣 ;
李建霞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03) :93-98
[5]   基于碳循环的化石能源及电力生态足迹 [J].
谢鸿宇 ;
陈贤生 ;
林凯荣 ;
胡安焱 .
生态学报, 2008, (04) :1729-1735
[6]   中国1996年2005年能源生态足迹与效率动态测度与分析 [J].
李智 ;
鞠美庭 ;
刘伟 ;
邵超峰 .
资源科学, 2007, (06) :54-60
[7]   20世纪末期中国石油资源空间流动格局与流场特征 [J].
赵媛 ;
郝丽莎 .
地理研究, 2006, (05) :753-764
[8]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规律研究 [J].
管卫华 ;
顾朝林 ;
林振山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3) :401-407
[9]   中国能源安全研究进展 [J].
蔡国田 ;
张雷 .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06) :79-87
[10]   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特征分析 [J].
邹艳芬 ;
陆宇海 .
统计研究, 2005, (10) :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