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起源时间的植物叶凋落物在中亚热带的分解特性

被引:13
作者
马元丹 [1 ,2 ]
江洪 [1 ,2 ]
余树全 [2 ]
窦荣鹏 [2 ]
郭培培 [2 ]
王彬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2] 浙江林学院国际空间生态与生态系统生态研究中心
关键词
起源时间; 凋落物分解; 基质质量; 中亚热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42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选择9种起源时间不同的植物的凋落叶,采用分解袋法,在浙江千岛湖地区从2006年6月到2008年6月进行了分解试验,试图探索植物进化过程中凋落物分解特性的演变趋势。所选的9种植物分属于4个类群,按起源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蕨类植物(芒萁和桫椤)、裸子植物(苏铁、水杉、杉木和马尾松)、双子叶植物(木荷和青冈)及单子叶植物(毛竹)。每隔一个月取样,每种凋落物3次重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类群凋落物基质的氮(N)、木质素(Lignin)含量及Lignin/N比值与分解速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起源时间越晚的植物凋落物的基质N含量越高,为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Lignin含量和Lignin/N比值的趋势一致,均为起源时间越晚而值越低,即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凋落物分解系数k值的范围在0.25~0.63之间,表现出毛竹>青冈>木荷>水杉>马尾松>杉木>苏铁>桫椤>芒萁的趋势。4个植物类群的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均值为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试验结果初步表明:植物凋落物分解的进化趋势是由分解缓慢逐渐演变为分解较快。
引用
收藏
页码:5237 / 524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中亚热带森林群落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种凋落物分解试验[J]. 宋新章,江洪,余树全,马元丹,周国模,窦荣鹏,郭培培.应用生态学报. 2009(03)
[2]   桫椤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生产力 [J].
马元丹 ;
江洪 ;
余树全 ;
周国模 ;
王彬 ;
彭少麟 ;
彭长辉 ;
常杰 ;
魏晓华 .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06) :1294-1300
[3]   北亚热带6种森林类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有机碳动态变化 [J].
李正才 ;
徐德应 ;
杨校生 ;
傅懋毅 ;
孙雪忠 ;
奚金荣 .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05) :675-680
[4]   油松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养分归还及组分对间伐强度的响应 [J].
李国雷 ;
刘勇 ;
李瑞生 ;
徐扬 ;
郭蓓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 (05) :52-57
[5]   全球环境变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J].
宋新章 ;
江洪 ;
张慧玲 ;
余树全 ;
周国模 ;
马元丹 ;
Scott X Chang .
生态学报, 2008, (09) :4414-4423
[6]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叶凋落物中有机物分解与碳、氮和磷释放的关系 [J].
李雪峰 ;
韩士杰 ;
胡艳玲 ;
赵玉涛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2) :245-251
[7]   外源氮输入对长白山红松凋落物早期分解的影响 [J].
邓小文 ;
张岩 ;
韩士杰 ;
李晓峰 ;
李考学 ;
李雪峰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06) :16-22
[8]   长白山各植被带主要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及模型模拟的试验研究 [J].
郭忠玲 ;
郑金萍 ;
马元丹 ;
李庆康 ;
于贵瑞 ;
韩士杰 ;
范春楠 ;
刘万德 .
生态学报, 2006, (04) :1037-1046
[9]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见植物凋落叶分解的研究 [J].
王希华 ;
黄建军 ;
闫恩荣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4, (04) :457-467
[10]   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动态的比较 [J].
杨玉盛 ;
郭剑芬 ;
陈银秀 ;
陈光水 ;
郑燕明 .
林业科学, 2004, (03) :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