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众的死刑观念:观察、猜想与解析

被引:11
作者
梁根林 [1 ]
马永强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2]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死刑观念; 报应; 威慑; 象征性刑罚; 社会沟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基于三万多个样本的实证研究显示,我国民众在死刑观念偏好上极度认同死刑的报应功能,同时高度信赖死刑的威慑功能。进一步的假设、检验与理论诠释揭示了这些观念背后的影响因素及深层机制:我国民众的报应观念可以从进化本能的影响、转型背景下社会环境的激发以及看客心理得到解释;而威慑观念则受个体的安全需求、安全感、价值观及媒体的影响,是民众主观心理期待的产物,尽管死刑的威慑效果在多重的科学拷问下很难得到证明。死刑在本质上仅具有象征性,无助于社会沟通,反而会助长例外状态。中国死刑改革需要在理解民众的死刑观念基础上加强社会沟通:向民众传达死刑威慑效果有限的科学信息,根据更有效的刑事方案回应民众的安全需求,通过补偿制度的设置安抚被害人及家属的伤痛,通过文化教育的改良增进对生命的尊重,以减少民意对死刑改革的阻力。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72
页数:25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死刑替代措施的中国命运:观念、模式与实践 [J].
梁根林 ;
王华伟 .
中国法律评论, 2020, (05) :57-83
[2]   中国死刑民意:测量、解构与沟通 [J].
梁根林 ;
陈尔彦 .
中外法学, 2020, 32 (05) :1256-1282
[3]   善终、凶死与杀人偿命——中国人死刑观念的文化阐释 [J].
尚海明 .
法学研究, 2016, 38 (04) :61-78
[4]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理念与实践 [J].
谢宇 ;
胡婧炜 ;
张春泥 .
社会, 2014, 34 (02) :1-32
[7]   死刑废除与民意关系之审视 [J].
孙国祥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9, (02) :94-99
[8]   刑法学者如何为削减死刑作贡献 [J].
张明楷 .
当代法学, 2005, (01) :3-13
[9]   公众认同、政治抉择与死刑控制 [J].
梁根林 .
法学研究, 2004, (04) :15-27
[10]   推动废除死刑:刑法学者的责任 [J].
曲新久 .
法学, 2003, (04) :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