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死刑民意:测量、解构与沟通

被引:13
作者
梁根林
陈尔彦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死刑民意; 外部测量; 内部解构; 民意引导; 沟通商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2 [刑罚的种类];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死刑存废是一个以公众认同为正当性与合法性基础的公共政策选择问题,死刑政策决策与死刑制度设计必须认真对待民意。基于三万余个样本所做的实证分析显示,虽然多数受访者仍然支持保留死刑,报应和威慑是民众主张保留死刑的两大观念支柱,但是,中国主流民意对死刑的认同已经发生了明显松动,不再绝对认同死刑,绝大多数中国民众已经无条件地支持或有条件地接受废除死刑。一旦提供了恰当的死刑替代措施,近八成一般性地支持保留死刑的民众转而同意废除死刑。死刑民意具有复杂的生成机理,自我实现、传媒依赖、社会不公遭遇、安全感、法治意识和社会问题评价与死刑存废态度显著相关。应当运用沟通商谈模式对死刑民意进行理性引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文明和谐,发挥政治精英的关键少数作用,科学设计死刑替代措施,普及死刑知识,借助大众传媒平台,与民众进行沟通商谈,为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死刑改革奠定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1256 / 1282
页数:27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中国民众刑法偏好研究 [J].
白建军 .
中国社会科学, 2017, (01) :143-163+207
[2]   中国死刑制度改革的人权维度 [J].
卢建平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03) :124-132
[3]   腐败犯罪死刑立法改革的特殊性研究——以死刑民意为视角 [J].
张伟珂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5, (02) :52-64
[5]   死刑替代措施:一个需要警惕的刑法概念 [J].
王志祥 .
中国法学, 2015, (01) :291-303
[6]   媒介对大众死刑观的塑造——中国废除死刑的路径分析 [J].
周详 .
法学, 2014, (11) :79-86
[7]   人道主义是废除死刑的最终推动力 [J].
邓子滨 .
中国法律评论, 2014, (02) :44-47
[8]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理念与实践 [J].
谢宇 ;
胡婧炜 ;
张春泥 .
社会, 2014, 34 (02) :1-32
[9]  
当代中国死刑民意的现状与解构[J]. 何荣功.刑法论丛. 2010(03)
[10]   死刑民意引导的体系性解释 [J].
袁彬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 (11) :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