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6日重庆强对流过程的天气学分析

被引:9
作者
孙一昕
方娟
机构
[1] 南京大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强对流大气; 冷锋; 鞍形场; 次级环流; 地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NCEP/NCAR再分析、FY-2E卫星、多普勒雷达以及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0年5月6日重庆强风雹、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详细讨论了各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及相互作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此次强对流发生的天气背景概念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过程发生在中纬度气旋、反气旋和高空槽增强发展的背景下,地面气旋与反气旋之间的冷锋也在南移中逐渐增强,而中纬度系统与西南地区低压和副热带高压间构成的鞍形场在重庆北侧造成锋生,一方面使得冷锋西段增强,另一方面通过次级环流与中层急流正反馈相互作用,加剧重庆中低层辐合抬升运动,既降低了大气稳定度,又为对流的触发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重庆低层始终位于西南地区低压东北部,偏南气流不仅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其伴随的暖平流还与太阳辐射共同造成了重庆低层的显著升温,形成了条件不稳定层结。5月5日夜间冷锋移至重庆地区,锋面附近的强辐合造成了对流的初始发展,这一过程很可能与冷锋进入四川盆地后的下坡地形有关。另外,此次天气过程中副热带高空急流造成的强垂直风切变和高空辐散也为对流的强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609 / 62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 [1] Satellite and radar survey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development. Jirak, I. L,W. R. Cotton. Monthly Weather Review . 2003
  • [2] Storm and Cloud Dynamics. Cotton, W. R.,G. H. Bryan,,S. C. van den Heever. . 2011
  • [3] 重庆“5.6”强风雹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陈贵川
    谌芸
    乔林
    刘德
    李强
    张亚萍
    王文芳
    张焱
    [J]. 气象, 2011, 37 (07) : 871 - 879
  • [4] 2009-08-17山东特大暴雨雷达回波及地形作用分析
    高留喜
    王彦
    万明波
    刘畅
    [J]. 大气科学学报, 2011, 34 (02) : 239 - 245
  • [5] 对流有效位能计算的新方案
    李任承
    李红艳
    李焕德
    霍英
    [J]. 气象科学, 2010, 30 (01) : 82 - 86
  • [6] 太行山地形对一次河北暴雨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
    侯瑞钦
    景华
    王丛梅
    柴东红
    [J]. 气象科学, 2009, 29 (05) : 687 - 693
  • [7] 06·6福建大暴雨的数值模拟及复杂地形影响试验
    王珏
    沈新勇
    寿绍文
    徐枝芳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8, (04) : 546 - 554
  • [8] 2003年8月“巴蜀夜雨”过程的模拟和分析研究
    卢萍
    宇如聪
    周天军
    [J]. 气象学报, 2008, (03) : 371 - 380
  • [9] 不稳定能量参数在一次强对流天气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张玲
    张艳玲
    陆汉城
    寿绍文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8, (02) : 192 - 199
  • [10] 一次罕见冰雹天气过程的对流参数分析
    陈晓红
    郝莹
    周后福
    鲁俊
    [J]. 气象科学, 2007, (03) : 335 -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