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东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贮量和碳通量

被引:191
作者
杨金艳
王传宽
机构
[1]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科,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科哈尔滨,哈尔滨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呼吸; 周转时间; 温带森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16 [];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土壤碳是高纬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极其重要组分。研究了东北东部典型的6种次生林生态系统(天然蒙古栎林、杨桦林、杂木林、硬阔叶林、红松人工林和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碳动态,包括(1)量化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碳密度及周转时间,(2)比较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表面CO2通量(RS)年通量差异,(3)建立RS年通量及其分量与SOC的量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阔叶天然次生林和针叶人工林的SOC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2.63~66.29 g.kg-1和42.15~49.15 g.kg-1;平均SOC密度分别为15.57和17.16 kg.m-2;平均SOC周转时间分别为32a和48a。各个生态系统的RS依次为杂木林951 gC.m-2.a-1、硬阔叶林892 gC.m-2.-a 1、杨桦林812 gC.m-2.-a 1、蒙古栎林678gC.m-2.-a 1、红松林596 gC.m-2.-a 1和落叶松林451 gC.m-2.a-1。RS年通量及其分量(土壤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与SOC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但其相关程度因土层不同而异(R2=0.747~0.933)。同一生态系统中,SOC含量随土深增加而降低,而SOC密度和SOC周转时间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采用统一规范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贮量和RS的实测数据,是减少区域尺度碳平衡研究中不确定性的不可缺少的研究内容。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 [J].
周莉 ;
李保国 ;
周广胜 .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1) :99-105
[2]   我国东北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估算研究 [J].
孙维侠 ;
史学正 ;
于东升 ;
王库 ;
王洪杰 .
土壤学报, 2004, (02) :298-300+331
[3]   草原土壤的碳氮分布与CO排放通量的相关性分析 [J].
李明峰 ;
董云社 ;
耿元波 ;
齐玉春 .
环境科学, 2004, (02) :7-11
[4]   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估算与空间分布分析 [J].
解宪丽 ;
孙波 ;
周慧珍 ;
李忠佩 ;
李安波 .
土壤学报, 2004, (01) :35-43
[5]   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的根系呼吸 [J].
姜丽芬 ;
石福臣 ;
王化田 ;
祖元刚 ;
小池孝良 .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4, (01) :27-30
[6]   森林凋落物研究进展 [J].
林波 ;
刘庆 ;
吴彦 ;
何海 .
生态学杂志, 2004, (01) :60-64
[7]   土壤温度和水分对长白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的影响 [J].
王淼 ;
姬兰柱 ;
李秋荣 ;
刘延秋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8) :1234-1238
[8]   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密度的估算方法研究——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J].
孙维侠 ;
史学正 ;
于东升 .
土壤, 2003, (03) :236-241
[9]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 [J].
李克让 ;
王绍强 ;
曹明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1) :72-80
[10]   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 [J].
李忠 ;
孙波 ;
林心雄 .
地理科学, 2001, (04) :3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