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记忆建构:缘起、理论与方法

被引:58
作者
周耀林
刘晗
机构
[1]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关键词
数字记忆; 数字遗产; 数字知识; 数字人文; 社会记忆;
D O I
10.14112/j.cnki.37-1053/c.2020.08.008
中图分类号
B842.3 [学习与记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记忆研究有着深厚的多学科思想资源。人类记忆进化到数字时代,记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数字记忆是刻写记忆新的进化形态,从产生初始就受到现代哲学建构论的深刻影响,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记忆建构的有机结合。无论是原生数字资源,还是各类数字化迁移的实践,都不可避免地卷入社会记忆的建构和演变之中,催生了全球范围内多领域、跨学科、深融合的数字记忆项目的探索性成果。究其本质而言,数字记忆由人类数字化生存之"数据化"印痕构成,与数字身体的存在方式、交往方式密切相关,数字记忆的建构需要遵循面向数字遗产、面向数字知识、面向数字人文的建构理论,进而从数据管理的视角探索数据选择的遗忘机制,为社会记忆的建构、维护与传承提供合理性依据。在方法维度上,依据主体逻辑、数据逻辑、技术逻辑三个维度实现数字记忆资源的长期保存与利用。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5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1]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徐拥军, 2017
[12]  
删除[M]. 浙江人民出版社 , 迈耶-舍恩伯格, 2012
[13]  
Evidence, memory, identity, and community: four shifting archival paradigms[J] . Terry Cook.Archival Science . 2013 (2)
[14]   档案保护论纲 [J].
周耀林 .
求索, 2018, (05) :64-70
[15]   数字时代的记忆构成 [J].
闫宏秀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 34 (04) :53-58
[16]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论坛”会议综述 [J].
朱本军 ;
聂华 .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6, 34 (05) :16-21
[17]   档案记忆研究的思想资源发掘 [J].
丁华东 .
档案学研究, 2013, (05) :4-8
[18]   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 [J].
冯惠玲 .
档案学通讯, 2012, (03) :4-8
[19]   电子文件时代新思维《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摘要之六 [J].
冯惠玲 .
档案学通讯, 1998, (06) :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