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西南地区第三系碎屑岩储集层次生孔隙分布及成因

被引:35
作者
刘伟 [1 ]
朱筱敏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不详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第三系; 碎屑岩储集层; 次生孔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的沉积岩石学研究表明,柴西南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次生孔隙发育在17003900m深度范围。在红柳泉和跃进地区发育2个次生孔隙带,绿草滩—乌南—弯西地区只有1个次生孔隙带。次生孔隙的成因主要是有机质演化过程中释放的有机酸和CO2形成的酸性水对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和岩屑等塑性物质的溶解。次生孔隙的发育和分布纵向上受控于烃源岩成熟时间,平面上受控于酸性水分布范围,此外还与沉积砂体所处的沉积相带和构造断裂的发育程度有关。图3参13
引用
收藏
页码:315 / 31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柴西地区构造应力场演化模拟 [J].
黄立功 ;
钟建华 ;
王海侨 ;
赵密福 ;
陈汉林 ;
李勇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6) :75-77
[2]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 [J].
郭泽清 ;
钟建华 ;
刘卫红 ;
饶孟余 ;
刘云田 .
石油学报, 2004, (04) :13-18
[3]   柴达木第三纪湖盆沉积演化史 [J].
赵加凡 ;
陈小宏 ;
杜业波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3) :41-44
[4]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与次生孔隙成因 [J].
张琴 ;
钟大康 ;
朱筱敏 ;
宋刚 ;
张善文 ;
蔡进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3) :281-285
[5]   柴达木盆地跃进地区E3~1、N1、N2~1碎屑岩储层特征 [J].
沈安江 ;
朱国华 ;
寿建峰 ;
徐洋 .
沉积学报, 2001, (01) :71-78
[6]   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下油砂山组砂岩成岩作用和孔隙结构 [J].
雷卞军,刘怀波,张昌民,林克湘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1995, (01) :8-15
[7]  
沉积岩石学[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冯增昭主编, 1993
[8]  
砂岩成岩过程中的次生储集孔隙[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美)沃克马·施密特(V.Schmidt),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