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5 条
副溶血性弧菌免疫磁珠的制备及其应用
被引:8
作者:
苏晨曦
[1
]
孙晓红
[1
]
卢瑛
[1
]
赵勇
[1
]
Vivian C H Wu
[2
]
潘迎捷
[1
]
机构:
[1]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美国缅因大学食品科学与人类营养系
来源: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免疫磁珠;
环介导基因恒温扩增技术;
羧基;
甲苯磺酰胺基;
D O 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2.17.047
中图分类号:
TS207.4 [食品的微生物检验];
学科分类号:
083201 ;
摘要:
研究比较了不同的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s,IMBs)富集捕获副溶血性弧菌的能力。采用两种副溶血性弧菌多克隆抗体,分别包被经羧基和甲苯磺酰胺基基团修饰的磁珠,制备完成5个免疫磁珠(IMB-C1、IMB-C2、IMB-T1、IMB-T2和IMB-T3)。研究引入表面抗体浓度作为评价免疫磁珠捕获能力的特征性参数,两种副溶血性弧菌多克隆抗血清包被的羧基磁珠表现出了较高的表面抗体结合能力,分别为34.25fg/μm2和36.73fg/μm2,明显高于甲苯磺酰胺基磁珠。五个免疫磁珠对副溶血性弧菌捕获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起始菌液浓度为4.32logCFU/mL时(p<0.05),两个羧基磁珠捕获率达到79%和94%,均优于甲苯磺酰胺基磁珠。采用环介导恒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对免疫磁珠菌体细胞复合物进行体外扩增,结果表明:磁珠的存在并未影响对菌体细胞的后续分子检测。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免疫磁珠的捕获能力,得到羧基磁珠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捕获能力比甲苯磺酰胺基磁珠强,直接法和间接法偶联方式对免疫磁珠的富集捕获能力无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313 / 316
页数: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