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免疫磁珠的制备及其应用

被引:8
作者
苏晨曦 [1 ]
孙晓红 [1 ]
卢瑛 [1 ]
赵勇 [1 ]
Vivian C H Wu [2 ]
潘迎捷 [1 ]
机构
[1]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美国缅因大学食品科学与人类营养系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免疫磁珠; 环介导基因恒温扩增技术; 羧基; 甲苯磺酰胺基;
D O 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2.17.047
中图分类号
TS207.4 [食品的微生物检验];
学科分类号
083201 ;
摘要
研究比较了不同的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s,IMBs)富集捕获副溶血性弧菌的能力。采用两种副溶血性弧菌多克隆抗体,分别包被经羧基和甲苯磺酰胺基基团修饰的磁珠,制备完成5个免疫磁珠(IMB-C1、IMB-C2、IMB-T1、IMB-T2和IMB-T3)。研究引入表面抗体浓度作为评价免疫磁珠捕获能力的特征性参数,两种副溶血性弧菌多克隆抗血清包被的羧基磁珠表现出了较高的表面抗体结合能力,分别为34.25fg/μm2和36.73fg/μm2,明显高于甲苯磺酰胺基磁珠。五个免疫磁珠对副溶血性弧菌捕获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起始菌液浓度为4.32logCFU/mL时(p<0.05),两个羧基磁珠捕获率达到79%和94%,均优于甲苯磺酰胺基磁珠。采用环介导恒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对免疫磁珠菌体细胞复合物进行体外扩增,结果表明:磁珠的存在并未影响对菌体细胞的后续分子检测。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免疫磁珠的捕获能力,得到羧基磁珠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捕获能力比甲苯磺酰胺基磁珠强,直接法和间接法偶联方式对免疫磁珠的富集捕获能力无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313 / 31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免疫磁珠捕获-PCR检测牛乳中沙门氏菌的研究附视频 [J].
王晓闻 ;
杨永莉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04) :289-293
[2]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在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J].
徐晓可 ;
吴清平 ;
张菊梅 ;
杨小鹃 ;
周艳红 .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9, 19 (05) :1196-1198
[3]   简便高效分离细胞新型免疫磁珠制备 [J].
刘辉荣 ;
徐宏 ;
古宏晨 ;
卢瑛 ;
王玲 ;
侯盛 .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11) :1349-1351
[4]   副溶血弧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J].
徐芊 ;
孙晓红 ;
赵勇 ;
潘迎捷 .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12) :66-72
[5]   浙南部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检测研究分析 [J].
李小春 .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4, (05) :53-56
[6]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PCR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J].
钟凯 ;
田静 ;
李业鹏 ;
刘秀梅 ;
计融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4, (04) :317-320
[7]   利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环境及食品中产生TDH副溶血性弧菌的研究 [J].
张凡非 ;
杉山宽治 ;
西尾智裕 ;
乡田淑明 ;
秋山真人 .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4, (01) :7-9
[8]   Lowry法和Bradford法测定玻璃酸钠中蛋白质含量的比较 [J].
杨桂兰 ;
郭学平 .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3, (03) :131-133
[9]   用免疫磁珠捕集法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J].
寇运同 ;
雷质文 ;
林修光 ;
韩青 ;
王雄 ;
毛晓翔 .
检验检疫科学, 2001, (06) :12-13+11
[10]   应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大肠杆菌O157H7 [J].
赵文彬 ;
周克捷 ;
李家富 ;
李莉 ;
林红玉 .
现代预防医学, 2000, (03) :3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