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南一次特大暴雨高分辨率模拟及特征分析

被引:10
作者
张冰 [1 ,2 ,3 ,4 ]
郑媛媛 [1 ,2 ,3 ,4 ]
沈菲菲 [5 ]
曾明剑 [1 ,2 ,3 ,4 ]
王元直 [5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
[2] 南京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
[3]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4] 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特大暴雨; 数值模拟; γ中尺度涡旋; 超低空急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高分辨率(水平3 km)数值模式,结合FNL分析及预报场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9—10日苏南一次因江淮气旋沿切变线东移造成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研究。首先对模式模拟结果做了降水、风场等多方面的验证,随后利用模拟结果和观测资料对该特大暴雨过程的对流系统结构及其发展维持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分辨率模式能较客观地反映该暴雨过程诸多大气参数的演变。(2)特大暴雨过程中锋面气旋东移且倾斜发展,深对流中心维持在气旋的东南方向,该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与锋面气旋的上述演变密切相关。(3)特大暴雨过程中相应的对流处于旺盛阶段时,大气不稳定能量持续释放,中层为相对较高的假相当位温区,即明显的暖心结构,垂直上升运动最强,且其南北两侧均有下沉气流,形成中尺度次级环流,维持强对流不断发展。(4)超低空急流的持续增强,沿低层切变线上不断有γ中尺度涡旋生成和足够的低层辐合区厚度是导致这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关键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386 / 39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一次黄海之滨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多尺度结构特征观测研究 [J].
吴芳芳 ;
俞小鼎 ;
王慧 ;
商建 ;
周文君 .
气象学报, 2019, 77 (05) :785-805
[2]   太行山脉地形坡度对下山锋面气旋暴雨影响模拟研究 [J].
王坚红 ;
张萌 ;
任淑媛 ;
王兴 ;
苗春生 .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 (07) :717-730
[3]   南海夏季风对台风“启德”极端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 [J].
夏侯杰 ;
朱伟军 ;
任福民 ;
梁佳 ;
王彬雁 .
气象科学, 2019, 39 (03) :295-303
[4]   我国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J].
高守亭 ;
周玉淑 ;
冉令坤 .
大气科学, 2018, 42 (04) :833-846
[5]   千米尺度分辨率下GRAPES-Meso4.0模式定量降水预报性能评估 [J].
许晨璐 ;
王建捷 ;
黄丽萍 .
气象学报, 2017, 75 (06) :851-876
[6]   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和组织化的观测分析 [J].
赵宇 ;
裴昌春 ;
杨成芳 .
气象学报, 2017, 75 (05) :700-716
[7]   区域数值预报系统在北京地区的降水日变化预报偏差特征及成因分析 [J].
卢冰 ;
孙继松 ;
仲跻芹 ;
王在文 ;
范水勇 .
气象学报, 2017, 75 (02) :248-259
[8]   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7·21”北京特大暴雨模拟的影响 [J].
徐之骁 ;
徐海明 .
气象, 2017, 43 (02) :129-140
[9]   新标准下江淮梅雨特征的分析 [J].
陈旭 ;
李栋梁 .
气象科学, 2016, 36 (02) :165-175
[10]   强锋区结构的梅雨锋短时暴雨形成和维持机制 [J].
郑婧 ;
孙素琴 ;
许爱华 ;
吴静 .
高原气象, 2015, 34 (04) :1084-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