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中的愤青现象解读

被引:3
作者
郑唯
机构
[1] 中国戏曲学院学生处
关键词
网络社会; 愤青; 愤青现象; 赋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愤青逐渐成为现实生活中愤世疾恶、个性鲜明的一个群体的代名词。愤青群体的成员构成都极其复杂,公众对其评价也呈现两极化态势。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在愤青现象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赋权作用。通过对愤青参与的热点社会议题的分析表明,政府在相关议题所引发的冲突中是否拥有制度化的解决能力是愤青表现为网络暴民还是积极公民的关键,而政府对于网络议程设置的差异也决定着作为愤青自我赋权场域的网络社会成为发酵场还是安全阀。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理性与非理性之争——对网络愤青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J].
梁昕 .
当代青年研究, 2011, (05) :6-10+5
[3]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愤青 [J].
孙忠民 .
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6 (11) :28-31
[4]  
打捞中国愤青[M]. 北方文艺出版社 , 廖保平, 2010
[5]  
The Co-evolu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 Guobin Yang. Asian Journal of Surgery . 2003
[6]  
Fen Qings (Angry Youth) in Contemporary China. Lijun Yang,Yongnian Zheng.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 2012
[7]  
网络社会的崛起[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著, 2001
[8]  
ANGRY YOUTH[J] . Osnos,Evan. &nbspThe New Yorker . 2008 (22)
[9]  
社会冲突的功能[M]. 华夏出版社 , (美)科 塞(Coser,A.)著, 1989
[10]  
A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decisions involving risk. Stoner J A F. . 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