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不同恢复方式下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特征

被引:5
作者
袁吉有 [1 ]
欧阳志云 [2 ]
郑华 [2 ]
徐卫华 [2 ]
机构
[1] 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云南省高原山地生态与退化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关键词
积累; 分配; 营养元素; 恢复方式; 草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生态系统重要功能之一,正确认识不同恢复模式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的积累和分配对生态恢复、项目实施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对科尔沁沙地4种恢复方式下的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树种各器官N、P、K含量排序整体上为叶>枝>根>干,N、K的积累排序为北京杨>榆树>樟子松,P的积累为樟子松>北京杨>榆树;不同恢复方式草本层地上部分N、P、K的积累均高于地下部分的积累;不同恢复方式乔木层N、P、K积累为0.233~0.292,0.074~0.098 t/hm2和0.244~0.379 t/hm2,草本层为0.023~0.049,0.003~0.008 t/hm2和0.024~0.048 t/hm2,凋落物层为0.006~0.008,0.001~0.002 t/hm2和0.001~0.004 t/hm2,土壤层为2.489~25.682,0.786~2.438 t/hm2和44.749~98.465 t/hm2;土壤层N、P、K的积累占总积累量的比例最大,分别为97.54%98.81%,94.52%99.49%和99.54%99.94%,其次是乔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最小;4种恢复方式下生态系统N、P、K营养元素的积累排序均为榆树疏林草地>樟子松疏林草地>防护林围草地>撂荒草地.研究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东南缘营造防护林和稀疏植树显著恢复了沙地植被,对生态系统N、P、K的积累与分配有显著影响,是较适合于科尔沁东南缘降水不足和土壤有效营养元素缺乏的植被恢复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795 / 80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甘肃省森林优势树种营养元素积累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J].
苗毓鑫 ;
王顺利 ;
王荣新 ;
成彩霞 ;
马钰 ;
刘思瑞 ;
董晓莉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2, 47 (06) :108-113
[2]   尾巨桉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及其生物循环特征 [J].
朱宇林 ;
何斌 ;
杨钙仁 ;
罗柳娟 ;
刘红英 ;
刘莉 ;
覃祚玉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 40 (06) :8-11+66
[3]   橡胶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积累、分配与生物循环 [J].
赵春梅 ;
曹建华 ;
蒋菊生 ;
李晓波 ;
谢贵水 .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10) :467-470
[4]   秃杉人工林营养元素含量、积累与分配特征的研究 [J].
何斌 ;
黄恒川 ;
黄承标 ;
黄海仲 ;
吴庆标 .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05) :903-910
[5]   闽西北马尾松人工林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配格局 [J].
刘文飞 ;
樊后保 ;
谢友森 ;
阮宣华 .
生态环境, 2008, (02) :708-712
[6]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循环 [J].
刘玉萃 ;
吴明作 ;
郭宗民 ;
蒋有绪 ;
刘世荣 .
生态学报, 2003, (08) :1488-1497
[7]   黄土区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分配格局和积累的研究 [J].
高甲荣 ;
张东升 ;
肖斌 ;
牛健植 ;
不详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02, (01) :26-30
[8]   毛果苔草湿地营养元素的积累、分配及其生物循环特征 [J].
何池全 ;
赵魁义 .
生态学报, 2001, (12) :2074-2080
[9]   木麻黄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 [J].
叶功富 ;
黄宝龙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8, (01) :8-11
[10]   长白松人工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分配格局和积累规律 [J].
邹春静,徐文铎,侯凤莲 .
应用生态学报, 1996, (01)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