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铁安全管理研究

被引:15
作者
王欣
左忠义
机构
[1] 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关键词
高铁; 安全管理; 系统动力学(SD); 安全研究; 模型仿真; 管理措施;
D O I
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3.10.013
中图分类号
U298 [安全技术];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速铁路安全事故,探讨高铁各子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安全水平的具体发展方向,采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研究人的行为、设备设施、运行环境、安全管理、法制监管和安全投入6个子系统对高铁安全总系统的影响。建立高铁安全管理水平模型。利用系统动力学软件进行模拟仿真验证该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目前高铁安全水平还未达到期望的值,需要长期关注。若以100表示较为理想的(非绝对安全的)安全水平,则高铁总系统要想达到90的安全水平值,需要24个月左右的努力;若期望的安全水平值为95,大约需要32个月的努力。加强高铁的安全管理,改善运行环境和提高员工的安全水平是今后3年内高铁安全管理发展的重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58 / 16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灰色关联理论在高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J].
黄峻 .
甘肃科技纵横, 2013, 42 (04) :26-27
[2]   中国高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朱艳 .
物流科技, 2012, 35 (05) :75-78
[3]   浅谈确保高速铁路安全运行的措施 [J].
罗文志 .
高速铁路技术, 2012, 3 (01) :73-76
[4]   日本高速铁路运营组织管理的借鉴与思考 [J].
孙启鹏 ;
冯雪松 ;
边凯 .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1, 11 (05) :11-16
[5]   发达国家高铁安全管理之鉴 [J].
赵华 .
中国减灾, 2011, (17) :25-26
[6]   基于ISM和AHP的作业场所风险影响因素研究 [J].
田彦清 ;
杨振宏 ;
李华 ;
尚旭光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 21 (01) :140-146
[7]   加强高铁时代安全宣传教育的思考 [J].
李锡秉 .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10, (06) :48-49
[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力企业员工安全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研究 [J].
刘超 ;
罗云 ;
仝世渝 ;
李佳蓉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 (09) :132-138+181
[9]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一种灰色模糊决策方法 [J].
王成 .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1) :12-15
[10]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安全管理思考 [J].
唐谷修 ;
周科平 ;
高峰 ;
李杰林 .
中国矿业, 2007, (02)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