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及碰撞时限的新证据——日喀则卡堆蓝片岩Ar-Ar定年

被引:17
作者
李才 [1 ]
胡敬仁 [2 ]
翟庆国 [3 ]
董永胜 [1 ]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西藏地质调查研究院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印度河-雅鲁藏布江; 碰撞; 高压变质作用; Ar-Ar年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几十年来,关于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启动和完成碰撞的时间,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解释并建立了多种模式。高压变质带是板块碰撞过程中重要的事件记录,高压矿物的变质年龄是确定板块碰撞时间最直接的方法之一。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卡堆蓝片岩的蓝闪石中获得59.29Ma±0.83Ma的Ar-Ar加权平均年龄,是目前雅鲁藏布江高压变质带唯一的蓝闪石年龄。该年龄与利用海相沉积、最高海相层位、地层古生物、古地磁等研究方法获得的结论相吻合,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闭合时间应在59Ma左右,也是洋壳消亡和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的时间约束。
引用
收藏
页码:1299 / 130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时代 [J].
朱弟成 ;
潘桂棠 ;
莫宣学 ;
段丽萍 ;
廖忠礼 .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04) :564-571
[2]   日喀则市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J].
胡敬仁 ;
孙中良 ;
陈国结 ;
尼采 ;
夏抱本 ;
刘鸿飞 ;
万永文 ;
蒋光武 ;
范跃春 .
地质通报, 2004, (Z1) :463-470
[3]   再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启动时间 [J].
王成善 ;
李祥辉 ;
胡修棉 .
地质学报, 2003, (01) :16-24
[4]   西藏仲巴地区白垩纪末期—始新世早期海相地层 [J].
万晓樵 ;
丁林 ;
李建国 ;
蔡华伟 .
地层学杂志, 2001, (04) :267-272
[5]   西藏最新非碳酸盐海相沉积及其对新特提斯关闭的意义 [J].
李祥辉 ;
王成善 ;
胡修棉 .
地质学报, 2001, (03) :314-321
[6]   朋曲组——西藏南部最高海相层位一个新的地层单元附视频 [J].
李祥辉 ;
王成善 ;
胡修棉 ;
万晓樵 ;
徐钰林 ;
赵文金 .
地层学杂志, 2000, (03) :243-248
[7]   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特征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J].
丁林 ;
钟大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5) :385-397
[8]   印度支那地块第三纪构造滑移与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演化 [J].
杨振宇 ;
Jean Besse ;
孙知明 ;
赵越 .
地质学报, 1998, (02) :112-125
[9]   西藏日喀则弧前盆地白垩纪有孔虫的发现及年代地层 [J].
万晓樵 ;
王成善 ;
旺罗 .
地质学报, 1997, (03) :193-201+289
[10]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的板块构造证据及演化特征 [J].
高延林 .
中国区域地质, 1988, (04) :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