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支持通气和压力控制通气在重症创伤性湿肺通气策略中的比较

被引:10
作者
徐永乐
张伟睦
周付
陈以明
程添长
机构
[1] 高要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关键词
适应性支持通气; 压力控制通气; 创伤性湿肺; 肺保护通气策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55 [胸部外科学];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10 ;
摘要
目的:比较重症创伤性湿肺(STWL)时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中,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和压力控制通气(PCV)模式对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78例STWL患者随机分为ASV组和PCV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均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变化,以及1周内使用镇静剂的用量及脱机时间。结果:ASV组通气24h气道峰压和平均气道压均低于PCV组;两组通气24h后中心静脉压均升高,而PCV组升高更明显;两组治疗后心率显著减慢,ASV组更明显;两组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气压伤;两组治疗24h后PaO2、PaO2/FiO2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ASV组24h后PaCO2明显下降,1周内使用镇静剂剂量小于PCV组,脱机时间缩短,住ICU时间相应减少。结论:对于STWL患者在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ASV和PCV通气模式均可改善氧合,防止气压伤的发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ASV模式控制气道峰压及平均气道压更有效,能减少镇静剂的用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主张对于STWL患者尽量采用ASV模式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J].
谢炎燊 ;
古晓光 ;
徐清泉 ;
佟万成 .
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5) :56-58
[2]   交通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J].
赵小纲 ;
伍峻松 ;
王沈华 ;
马岳峰 ;
张茂 ;
干建新 ;
徐少文 ;
江观玉 .
中华创伤杂志, 2009, (01)
[3]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中对人机相互作用的影响 [J].
周明根 ;
李祖勇 ;
何志捷 .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8, (03) :161-162+165
[5]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J].
赵富丽 .
江苏医药, 2006, (10) :965-967
[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械通气策略和方法 [J].
俞森洋 .
中华医学杂志, 2001, (08) :67-68
[7]   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及其预防——机械通气新策略 [J].
邱海波 .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7, (01) :58-61
[8]  
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M].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俞森洋主编, 2000
[9]  
实用危重病监测治疗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应明英主编, 1998
[10]   Is there a role for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 meta-analysis [J].
Agarwal, Ritesh ;
Reddy, Chandana ;
Aggarwal, Ashutosh N. ;
Gupta, Dheeraj .
RESPIRATORY MEDICINE, 2006, 100 (12) :2235-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