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西部赛利普中新世火山岩源区: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制约

被引:22
作者
王保弟 [1 ,2 ,3 ]
许继峰 [1 ]
张兴国 [2 ]
陈建林 [1 ,3 ]
康志强 [1 ,3 ]
董彦辉 [1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超钾质和钾质岩; 埃达克质岩; 岩石圈地幔; 板片断离; 赛利普地区;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西部赛利普地区新生代火山岩依据主量元素可划分为超钾质、钾质和钙碱性系列,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粗面安山岩、粗面岩,一个超钾质岩石的40Ar-39Ar年龄为17.58Ma,指示出火山活动为中新世。超钾质、钾质和钙碱性火山岩都显示出富集LREE及LILE(Th、U)、亏损HFSE(Nb、Ta、Ti)的特征。超钾质火山岩具有较高的K2O(6.31%~8.55%)、MgO(6.75%~8.96%)、Cr(270.7×10-6~460.4×10-6)、Ni(142.3×10-6~233.9×10-6)含量,较高的(87Sr/86Sr)i (0.71883~0.72732)和较低的εNd(-14.78~-15.37),指示可能起源于一个前期亏损并经后期俯冲作用改造的富钾的方辉橄榄岩富集地幔源区。钾质火山岩具有比超钾质火山岩低的K2O、MgO、Cr、Ni含量以及高的Ba、Sr含量,初始87Sr/86Sr为0.71553~0.71628.初始143Nd/144Nd为0.51197~0.51198,在空间上与超钾质火山岩共生,可能是前者母岩浆的演化产物。钙碱性火山岩具有较高的Sr(881.7×10-6~1309.2×10-6)、Sr/Y比值(50~108)和较低的Y(12.05×10-6~18.02×10-6),明显亏损重稀土Yb(0.93×10-6~1.30×10-6),类似于典型的埃达克质岩成分特征但相对高钾,并具有相对低的(87Sr/86Sr)i (0.70928~0.71374)以及高的εNd(-7.90~-10.91),指示起源于富钾增厚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区域上拉萨地块超钾质岩、钾质岩与N-S向地堑系在空间上共存、时间上相吻合,由此本文认为拉萨地块中新世钾质-超钾质岩和南北向地堑系的形成可能与中新世早期北向俯冲的印度大陆岩石圈断离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65 / 27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21]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Camiguin Island, southern Philippines: insights to the source of adakites and other lavas in a complex arc setting[J] . Paterno R. Castillo,Philip E. Janney,Renato U. Solidum.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99 (1)
[22]  
Gangdese porphyry cop-per belt:the second“Yulong”porphyry copper belt in Tibet. Qu X M,Hou Z Q,Huang W,et al. Mineralium Deposita . 2001
[23]  
Origin of the Miocene Bugasi Group volcanic rocks in the Cuoqin County,Western Tibetan Plateau. Chen J L,Xu J F,Kang Z Q.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 2006
[24]  
Cenozoic intraplate volcanic rocks in the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Deng Wangming. . 1998
[25]   印度—亚洲俯冲带结构——岩浆作用证据 [J].
赵志丹 ;
莫宣学 ;
罗照华 ;
周肃 ;
董国臣 ;
王亮亮 ;
张凤琴 .
地学前缘, 2003, (03) :149-157
[26]   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的火山作用响应 [J].
莫宣学 ;
赵志丹 ;
邓晋福 ;
董国臣 ;
周肃 ;
郭铁鹰 ;
张双全 ;
王亮亮 .
地学前缘, 2003, (03) :135-148
[27]   青藏高原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J].
朱弟成 ;
潘桂棠 ;
莫宣学 ;
段丽萍 ;
廖忠礼 ;
王立全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3, (03) :1-11
[28]   西藏冈底斯山中段第四纪火山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J].
江元生 ;
周幼云 ;
王明光 ;
谢云喜 ;
李建兵 ;
彭波 .
地质通报, 2003, (01) :16-20
[29]   多收集器等离子体质谱快速精确测定钕同位素比值 [J].
梁细荣 ;
韦刚健 ;
李献华 ;
刘颖 .
岩矿测试, 2002, (04) :247-251
[30]   西藏当惹雍错地区白榴石响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J].
廖思平 ;
陈振华 ;
罗小川 ;
邹爱建 .
地质通报, 2002, (11) :73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