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迦巴瓦构造结墨脱地区高Sr/Y花岗岩的成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约束

被引:5
作者
董汉文 [1 ]
许志琴 [1 ]
李源 [1 ]
刘钊 [2 ]
李忠海 [1 ]
机构
[1]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
南迦巴瓦构造结; 墨脱; 冈底斯岩浆带; 高Sr/Y花岗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墨脱花岗岩带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侧,是冈底斯岩浆带的东南延伸部分。本文报道了该地区背崩和达木2个花岗岩体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背崩和达木花岗岩体的年龄分别为62Ma和64.5Ma。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两个花岗岩体SiO2含量为71.09%~74.37%,K2O的含量为1.38%~5.93%,A/CNK为1.01~1.02,均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所有样品均显示出强烈的轻、重稀土分异((La/Dy)N=13.55~31.3;(La/Yb)N=16.82~50.41),平坦的Ho到Lu稀土元素分布样式((Ho/Yb)N=0.93~1.42),δEu主要介于0.78~1.09,总体上具有正-微弱负异常,具较高Ba、Sr/Y,La/Yb和低Y,Mg#(<45),亏损HFSE元素(Nb、Ti、Zr)。墨脱高Sr/Y花岗岩具有不均一的εHf(t)值(-11.22~4.87)和相对年轻的Hf模式年龄(552~1179Ma)。锆石Hf同位素数据和锆石饱和温度(746~791℃)均显示幔源物质在墨脱花岗岩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墨脱高Sr/Y花岗岩可能是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阶段,由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产生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使陆壳熔融并发生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所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2013 / 202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 [1]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东段晚白垩世埃达克岩:新特提斯洋脊俯冲的产物?
    管琪
    朱弟成
    赵志丹
    张亮亮
    刘敏
    李小伟
    于枫
    莫宣学
    [J]. 岩石学报, 2010, 26 (07) : 2165 - 2179
  • [2] Reappraisement and refinement of zircon U-Pb isotope and trace element analyses by LA-ICP-MS
    Liu YongSheng
    Hu ZhaoChu
    Zong KeQing
    Gao ChangGui
    Gao Shan
    Xu Juan
    Chen HaiHong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 (15): : 1535 - 1546
  • [3]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群高压麻粒岩中含石榴石花岗岩脉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与折返作用
    戚学祥
    李化启
    李天福
    蔡志慧
    于春林
    [J]. 岩石学报, 2010, 26 (03) : 975 - 984
  • [4] Petrogenesis of highly fractionated I-type granites in the Zayu area of eastern Gangdese, Tibet: Constraints from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geochemistry and Sr-Nd-Hf isotopes[J]. ZHU DiCheng1, MO XuanXue1, WANG LiQuan2, ZHAO ZhiDan1, NIU Yaoling3, ZHOU ChangYong2 & YANG YueHeng4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and 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2 Chengdu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
  • [5] 西藏冈底斯东部察隅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约束
    朱弟成
    莫宣学
    王立全
    赵志丹
    牛耀龄
    周长勇
    杨岳衡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7) : 833 - 848
  • [6] 青藏高原冈底斯带南部的紫苏花岗岩:安第斯型造山作用的证据
    张泽明
    王金丽
    董昕
    赵国春
    于飞
    王伟
    刘峰
    耿官升
    [J]. 岩石学报, 2009, 25 (07) : 1707 - 1720
  • [7] 西藏南部印度-亚洲碰撞带岩石圈:岩石学-地球化学约束
    莫宣学
    赵志丹
    朱弟成
    喻学惠
    董国臣
    周肃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 34 (01) : 17 - 27
  • [8] 埃达克质岩的构造背景与岩石组合
    王强
    许继峰
    赵振华
    资锋
    唐功建
    贾小辉
    姜子琦
    [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8, 27 (04) : 344 - 350
  • [9] 西藏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朱弟成
    潘桂棠
    王立全
    莫宣学
    赵志丹
    周长勇
    廖忠礼
    董国臣
    袁四化
    [J]. 地质通报, 2008, (09) : 1535 - 1550
  • [10]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南迦巴瓦构造及组构运动学
    许志琴
    蔡志慧
    张泽明
    李化启
    陈方远
    唐泽民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7) : 1463 - 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