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南部印度-亚洲碰撞带岩石圈:岩石学-地球化学约束

被引:76
作者
莫宣学 [1 ,2 ]
赵志丹 [1 ,2 ]
朱弟成 [1 ,2 ]
喻学惠 [1 ]
董国臣 [1 ,2 ]
周肃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岩石学; 地球化学; 印度-亚洲碰撞带; 青藏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3 [岩石产状、结构和构造];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拟以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地球物理与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探讨青藏高原岩石圈、特别是印度-亚洲主碰撞带岩石圈结构、组成及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印度-亚洲主碰撞带具有青藏高原最厚的地壳,由初生地壳及再循环地壳两类不同性质的地壳构成;青藏巨厚地壳是由于构造增厚及地幔物质注入(通过岩浆作用)增厚两种机制形成的.碰撞以来藏南地壳加厚主要发生在约50~25Ma期间.青藏岩石圈地幔在地球化学和岩石学上是不均一的,至少存在3种地球化学端元:(1)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端元;(2)印度陆下岩石圈端元;(3)新特提斯闭合前青藏原有的岩石圈端元.在青藏高原还发现了一批壳幔深源岩石包体及高压-超高压矿物,对于认识青藏深部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识别出青藏高原现今存在3种岩石圈结构类型:第1种,增厚的岩石圈(帕米尔型);第2种,减薄的岩石圈(冈底斯型);第3种,加厚-减薄-再加厚的岩石圈(羌塘型).这3类岩石圈是否在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尚无明确的证据,需要在今后加以注意.研究表明,沿冈底斯带后碰撞钾质-超钾质火山活动,可能与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在后碰撞阶段的断离及印度大陆岩石圈向青藏的持续俯冲作用有关,但西段、中段与东段的动力学机制不相同.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羌塘、可可西里等地区),后碰撞钾质-超钾质火山活动,可能与波状外向扩展式的软流圈上隆引起的减压熔融有关.在高原北缘西昆仑、玉门等地区,其形成机制可能为大规模走滑断层引起的减压熔融.青藏高原后碰撞火成活动具有明显而有规律的时空迁移.同碰撞的林子宗火山活动在65Ma左右始于冈底斯南部,标志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开始.于45Ma左右火山活动向北迁移到羌塘-"三江"北段,开始了后碰撞火山活动;然后自内向外迁移,即北向可可西里、南向冈底斯(在冈底斯内部又自西向东)、东向西秦岭迁移;最后(6Ma以来),再分别向高原的西北、东北、东南三隅迁移.结合已有地球物理资料,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它可能暗示由印度和亚洲大陆板块碰撞所诱发的深部物质(如中-下地壳、软流圈地幔物质)流动.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西藏罗布莎蛇绿岩铬铁矿中的超高压矿物和新矿物(综述)
    杨经绥
    白文吉
    方青松
    戎合
    [J]. 地球学报, 2008, (03) : 263 - 274
  • [2] 青藏高原南部地幔包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赵志丹
    莫宣学
    孙晨光
    朱弟成
    牛耀龄
    董国臣
    周肃
    董昕
    刘勇胜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2) : 193 - 202
  • [3]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中的大洋俯冲型榴辉岩:古特提斯洋盆的残留?
    杨经绥
    许志琴
    李天福
    李化启
    李兆丽
    任玉峰
    徐向珍
    陈松永
    [J]. 地质通报, 2007, (10) : 1277 - 1287
  • [4]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时限
    莫宣学
    赵志丹
    周肃
    董国臣
    廖忠礼
    [J]. 地质通报, 2007, (10) : 1240 - 1244
  • [5] 青藏新生代钾质火山活动的时空迁移及向东部玄武岩省的过渡:壳幔深部物质流的暗示
    莫宣学
    赵志丹
    邓晋福
    喻学惠
    罗照华
    董国臣
    [J]. 现代地质, 2007, (02) : 255 - 264
  • [6] 中国境内可能存在一条新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发现榴辉岩带
    杨经绥
    许志琴
    耿全如
    李兆丽
    徐向珍
    李天福
    任玉峰
    李化启
    蔡志慧
    梁凤华
    陈松永
    [J]. 地质学报, 2006, (12) : 1783 - 1792
  • [7] 从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构造-岩浆事件的约束
    莫宣学
    潘桂棠
    [J]. 地学前缘, 2006, (06) : 43 - 51
  • [8] 印度大陆板片前缘撕裂与分段俯冲:来自冈底斯新生代火山-岩浆作用证据
    侯增谦
    赵志丹
    高永丰
    杨志明
    江万
    [J]. 岩石学报, 2006, (04) : 761 - 774
  • [9] 西藏冈底斯带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壳生长演化信息
    莫宣学
    董国臣
    赵志丹
    周肃
    王亮亮
    邱瑞照
    张风琴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3) : 281 - 290
  • [10] 甘肃西秦岭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和碳酸岩的微量、稀土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地幔柱-岩石圈交换的证据
    喻学惠
    赵志丹
    莫宣学
    王永磊
    肖振
    朱德勤
    [J]. 岩石学报, 2004, (03) : 483 -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