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6 条
青藏新生代钾质火山活动的时空迁移及向东部玄武岩省的过渡:壳幔深部物质流的暗示
被引:48
作者:

莫宣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赵志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邓晋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喻学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罗照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董国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钾质火山岩;
钠质火山岩;
岩石成因;
地球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中国西部与东部在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岩石圈结构、沉积盆地、地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火山岩的时空分布,显示了从高原腹地发端向周缘迁移的趋势。在同碰撞阶段(65~40 Ma)的末期,火成活动背离雅鲁藏布碰撞缝合带向北迁移。在45~6 Ma期间,火山活动从高原腹部开始,然后向外迁移,暗示软流圈上隆呈波状向外扩展。最后(6 Ma—近代),火山活动向着高原的北西、北东—东、南东三隅迁移。这种醒目的火山活动时空迁移型式,可以解释为由印度和欧亚两个较厚大陆板块的靠近、碰撞诱发的软流圈地幔流及深部地壳物质流动。推测可能存在两个地幔流“通道”,一条“通道”可能通过西秦岭礼县—宕昌一带伸向中国东部;另一条“通道”可能沿“三江”带向东南经云南马关—屏边一带与中国东南部和越南的新生代玄武岩省相接。在礼县—宕昌、马关—屏边一带,表现出从青藏高原钾质火山岩省向着中国东部玄武岩省过渡的特征。大量地球物理资料也支持关于软流圈地幔与深部地壳层次上的横向物质流动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检验这种认识是否正确,需要在青藏高原钾质岩省与东部玄武岩省的过渡带选择若干短剖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工作,鉴别岩石源区组成和形成深度,反演岩石圈和软流圈地幔性质,揭示两个岩省之间的关系,为鉴别大陆碰撞引起的岩石圈或软流圈层次的物质流动与块体之间相互作用提供岩浆作用约束,同时也为东亚大背景之下,以新生代印度—亚洲碰撞为主导的中国西部与以太平洋板块俯冲为主导的中国东部的构造交接关系提供岩浆作用限制。
引用
收藏
页码:255 / 26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中国大陆岩石圈厚度分布研究
[J].
安美建
;
石耀霖
.
地学前缘,
2006, (03)
:23-30

安美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石耀霖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2]
云南马关地区新生代碧玄岩中地幔包体研究
[J].
喻学惠
;
莫宣学
;
曾普胜
;
朱德勤
;
肖小牛
.
岩石学报,
2006, (03)
:621-630

喻学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莫宣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曾普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云南财贸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3]
滇东南马关地区新生代钾质玄武岩中幔源包体研究:深部物质组成与动力学过程探讨
[J].
夏萍
;
徐义刚
.
地球化学,
2006, (01)
:27-40

夏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徐义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4]
甘肃西秦岭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的Ar/Ar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J].
喻学惠
;
赵志丹
;
莫宣学
;
周肃
;
朱德勤
;
王永磊
.
科学通报 ,
2005, (23)
:2638-2643

喻学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

赵志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

莫宣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

周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永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
[5]
中国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
[J].
高星
;
王卫民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3)
:591-601

高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王卫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姚振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6]
中国及相邻区域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J].
朱介寿
;
蔡学林
;
曹家敏
;
严忠琼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6)
:567-574

朱介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蔡学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曹家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严忠琼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7]
甘肃西秦岭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和碳酸岩的微量、稀土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地幔柱-岩石圈交换的证据
[J].
喻学惠
;
赵志丹
;
莫宣学
;
王永磊
;
肖振
;
朱德勤
.
岩石学报,
2004, (03)
:483-494

喻学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赵志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莫宣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王永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肖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朱德勤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8]
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及其深源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J].
赵欣
;
喻学惠
;
莫宣学
;
张瑾
;
吕伯西
.
现代地质,
2004, (02)
:217-228

赵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喻学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莫宣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张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吕伯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9]
云南马关新生代地幔包体中橄榄石的显微构造及其反映的上地幔物理状态特征
[J].
陈忠
;
丘学林
;
陆琦
;
颜文
;
吴世敏
;
施小斌
.
热带海洋学报,
2004, (01)
:34-43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丘学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测试中心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颜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测试中心

吴世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测试中心

施小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测试中心
[10]
印度—亚洲俯冲带结构——岩浆作用证据
[J].
赵志丹
;
莫宣学
;
罗照华
;
周肃
;
董国臣
;
王亮亮
;
张凤琴
.
地学前缘,
2003, (03)
:149-157

赵志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实验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莫宣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实验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罗照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实验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周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实验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董国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实验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王亮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实验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张凤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实验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