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陆板片前缘撕裂与分段俯冲:来自冈底斯新生代火山-岩浆作用证据

被引:98
作者
侯增谦 [1 ]
赵志丹 [2 ]
高永丰 [3 ]
杨志明 [1 ]
江万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3] 石家庄经济学院
[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板片撕裂; 差异俯冲; 新生代火成岩; 印度大陆;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不仅呈现南北不均一性,而且显示东西分段性。以横贯高原腹地的NNE向负磁异常带为界,将冈底斯分为三段。在宽约300km的负磁异常带为代表的中段,近SN向的裂谷和正断层系统、重要地震和现代热水活动、古新世林子宗火山岩系和中新世超钾质火山岩系、以及日喀则弧前盆地集中发育,伴有斑岩型Cu-Mo和成因独特的Au-Cu矿化;在85°E以西的西段,主要发育强烈逆冲推覆系、同碰撞期花岗岩和中新世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系,伴有造山型Au矿化;而在90°E以东的东段,主要发育走滑断裂系、同碰撞期花岗岩和中新世埃达克质斑岩,伴有斑岩型Cu-Mo矿化。古新世林子宗火山岩的精细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印度大陆板片向北的俯冲-汇聚至少在50Ma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差异性。然而,中新世钾质-超钾质岩和大规模花岗岩基的时空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印度大陆板片前缘可能发生撕裂,并发生分段式差异俯冲,西段(85°E以西)俯冲规模大,距离远,东段(90°E以东)俯冲规模小,可能未跨过雅江缝合带。沿着负磁异常带两侧的边界裂谷带,高SiO2煌斑岩和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基及相伴钾质火山岩的发育,揭示来源于软流圈地幔的岩浆和高热流穿过板片撕裂带并沿耦合上覆的裂谷带上涌,前者侵位和喷发,后者诱发地壳熔融。90°E与85°E之间的俯冲板片可能由于撕裂、断离和破碎,因而导致斜跨高原腹地的大面积通道式负磁异常带。
引用
收藏
页码:761 / 77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印度大陆俯冲前缘的可能位置:来自藏南和藏东活动热泉气体He同位素约束
    侯增谦
    李振清
    [J]. 地质学报, 2004, (04) : 482 - 493
  • [2] 初论陆-陆碰撞与成矿作用——以青藏高原造山带为例
    侯增谦
    吕庆田
    王安建
    李晓波
    王宗起
    王二七
    [J]. 矿床地质, 2003, (04) : 319 - 333
  • [3] 印度—亚洲俯冲带结构——岩浆作用证据
    赵志丹
    莫宣学
    罗照华
    周肃
    董国臣
    王亮亮
    张凤琴
    [J]. 地学前缘, 2003, (03) : 149 - 157
  • [4] 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的火山作用响应
    莫宣学
    赵志丹
    邓晋福
    董国臣
    周肃
    郭铁鹰
    张双全
    王亮亮
    [J]. 地学前缘, 2003, (03) : 135 - 148
  • [5] 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时代及青藏高原隆升
    芮宗瑶
    侯增谦
    曲晓明
    张立生
    王龙生
    刘玉琳
    [J]. 矿床地质, 2003, (03) : 217 - 225
  • [6] 西藏高原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辉钼矿Re-Os年龄:成矿作用时限与动力学背景应用
    侯增谦
    曲晓明
    王淑贤
    高永丰
    杜安道
    黄卫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7) : 609 - 618
  • [7] 0.5Ma以来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来自冈底斯带热水活动的证据.[J].侯增谦;李振清;曲晓明;高永丰;华力臣;郑绵平;李胜荣;袁万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 S1
  • [8] 西藏林子宗群火山岩氩-氩年代学研究
    周肃
    方念乔
    董国臣
    赵志丹
    刘秀明
    [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1, (04) : 317 - 319
  • [9] 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带有望成为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
    侯增谦
    曲晓明
    黄卫
    高永丰
    [J]. 中国地质, 2001, (10) : 27 - 29+40
  • [10] 青藏高原冈底斯带中段花岗岩类及其中铁镁质微粒包体地球化学特征
    江万
    莫宣学
    赵崇贺
    郭铁鹰
    张双全
    [J]. 岩石学报, 1999, (01) : 90 -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