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古老岩石圈地幔的多次地质事件:来自金伯利岩中橄榄岩捕虏体的启示

被引:21
作者
路凤香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岩浆海; 部分熔融的耐熔残余; 橄榄岩-熔体反应; 逆向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提供的两件蒙阴岩区金伯利岩中的蛇纹石化石榴石橄榄岩捕虏体,整体发育剪切-变形结构,其中的辉石有三种类型,代表了三次地质事件,他们是:(1)石榴石中的自形单斜辉石包裹体Py;(2)粗粒不规则形状的斜方辉石Py1;(3)具反应边及定向排列的斜方辉石Py2。Py具有高Na2O和Al2O3,及低Mg#和CaO的特征,暗示所赋存的橄榄岩未遭受过明显的熔融作用。推测Py为早期阶段地幔"岩浆海"结晶时被石榴石包裹的矿物。在手标本及薄片中普遍见到Py2切过Py1,表明Py1形成早于Py2。Py1的Cr(669×10-6~9503×10-6),Ni(1941×10-6~4750×10-6)含量和Mg#(0.91~0.94)比值较高,而Py2中的Cr(725×10-6~1926×10-6),Ni(902×10-6~2989×10-6)和Mg#(0.88~0.90)值较低,说明Py1是早期经部分熔融的橄榄岩耐熔残余中的顽火辉石残留。相反,Py2可能是软流圈来源的熔体与耐熔橄榄岩反应的结果。剪切/变形以及交代事件则发生于上述反应之后或者与之同时。依据主元素特征,较早的Py1的耐熔程度反而高于Py2,本文称之为地幔组成的"逆向演化"。看来,这种逆向成分演化不仅发生在中新生代,而且也发生于古老地幔,甚至是贯穿于整个地幔演化的历史时期。与已发表的有关地幔形成年龄的资料对比,Py、Py1和Py2的年龄估计分别是>3.8Ga,2.5Ga/1.4~1.3Ga和0.9~0.7Ga。另外1件碳酸盐化橄榄岩捕虏体,采自复县金伯利岩,具有明显的剪切-变形结构,最终形成时间可能与Py2接近。
引用
收藏
页码:3177 / 318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能够被破坏之关键 [J].
张宏福 .
科学通报, 2009, 54 (14) :2008-2026
[2]   华北东部大陆地幔橄榄岩组成、年龄与岩石圈减薄 [J].
郑建平 ;
余淳梅 ;
路凤香 ;
张志海 ;
汤华云 .
地学前缘, 2007, (02) :87-97
[3]   鞍山地区3.3 Ga岩浆热事件——SHRIMP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新证据 [J].
周红英 ;
刘敦一 ;
万渝生 ;
S A Wilde ;
伍家善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7, (02) :123-129
[4]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置换作用和壳幔生长耦合的Re-Os同位素证据 [J].
高山 ;
Roberta L.RUDNICK ;
Richard W.CARLSON ;
William F.McDONOUGH ;
刘勇胜 .
地学前缘, 2003, (03) :61-67
[5]   粗粒与剪切结构橄榄岩捕虏体及其单斜辉石微量元素对比 [J].
郑建平 ;
路凤香 ;
Suzanne Y O'REILLY ;
余淳梅 .
岩石学报, 2001, (02) :263-268
[6]   苏皖地区幔源橄榄岩捕虏体的锇同位素组成、模式年龄及其意义 [J].
支霞臣 ;
彭子成 ;
陈道公 ;
孙卫东 ;
余春江 .
岩石学报, 2001, (01) :11-18
[7]   华北东部地幔改造作用和置换作用:单斜辉石激光探针研究 [J].
郑建平 ;
路凤香 ;
S. Y O’Reilly ;
W. L. Griffin ;
张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4) :373-382
[8]   胶辽半岛金伯利岩中地幔捕虏体岩石学特征:古生代岩石圈地幔及其不均一性 [J].
郑建平 ;
路凤香 .
岩石学报, 1999, (01) :66-75
[9]   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与大陆“活化”──东亚型大陆动力学模式研究计划 [J].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罗照华,杜杨松 .
现代地质, 1994, (03) :349-356
[10]   辽宁复县地区古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 [J].
路凤香 ;
韩柱国 ;
郑建平 ;
任迎新 .
地质科技情报, 1991, (S1) :2-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