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东部大陆地幔橄榄岩组成、年龄与岩石圈减薄

被引:30
作者
郑建平
余淳梅
路凤香
张志海
汤华云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组成和年龄; 大陆地幔橄榄岩; 原位分析; 侧向伸展; 化学侵蚀; 地幔置换; 岩石圈减薄; 华北东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比分析了华北东部地块陆下岩石圈地幔橄榄石Mg#值和单斜辉石的REE配分形式。报道了汉诺坝和鹤壁橄榄岩中不同产状硫化物的激光MC-ICPMS原位Re-Os年龄和信阳橄榄岩中锆石的U-Pb年龄和信阳橄榄岩锆石的U-Pb年龄。在这些资料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华北东部岩石圈中、新生代时的减薄机制。原位分析在揭示岩石圈深部过程的细节上,有比全岩分析更大的优越性,并揭示出了在华北深部有中元古代(14亿年)和新元古代(7~8亿年)热活动的记录。岩石圈拆沉作用不能很好地解释古老难熔地幔、过渡型地幔和新生饱满地幔并存的事实;同时,单纯的熔体-橄榄岩相互作用也难以解释中、新生代岩石圈的减薄过程和新生地幔单斜辉石中出现强烈LREE亏损现象,即历史复杂的克拉通岩石圈向历史明显简单的“大洋型”地幔的转换。因此,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包括地幔伸展、熔-岩作用、侵蚀置换等复杂过程。这些过程可能包括:(1)早中生代时,扬子地块向北俯冲碰撞所引起华北岩石圈的熔/流体交代富集作用、地幔伸展和受扰动软流圈物质上涌并侵蚀被改造了的岩石圈;(2)晚中生代—古近纪,因太平洋俯冲的热扰动致使软流圈物质进一步的强烈侵蚀作用引起岩石圈的巨大减薄;(3)晚第三纪以来的软流圈热沉降作用所带来的小幅度岩石圈增厚过程。岩石圈先大幅减薄、后小幅增厚实现了最终的地幔置换和岩石圈整体的减薄过程。喷发时代为100Ma的阜新玄武岩所捕获的橄榄岩主体是饱满的,说明华北东部部分地区在此之前曾有过地幔置换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 [1] 橄榄岩-熔体的相互作用:岩石圈地幔组成转变的重要方式
    张宏福
    [J]. 地学前缘, 2006, (02) : 65 - 75
  • [2] 华北东部橄榄岩与岩石圈减薄中的地幔伸展和侵蚀置换作用
    郑建平
    路凤香
    W L GRIFFIN
    余淳梅
    张瑞生
    袁晓萍
    吴秀玲
    [J]. 地学前缘, 2006, (02) : 76 - 85
  • [3] 华北东部中生代晚期—新生代软流圈上涌与岩石圈减薄
    路凤香
    郑建平
    邵济安
    张瑞生
    陈美华
    余淳梅
    [J]. 地学前缘, 2006, (02) : 86 - 92
  • [4] 用玄武岩组成反演中—新生代华北岩石圈的演化
    徐义刚
    [J]. 地学前缘, 2006, (02) : 93 - 104
  • [5] 关于华北克拉通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机制与过程的讨论:是拆沉,还是热侵蚀和化学交代?
    邓晋福
    苏尚国
    刘翠
    赵国春
    赵兴国
    周肃
    吴宗絮
    [J]. 地学前缘, 2006, (02) : 105 - 119
  • [6]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转型与减薄研究若干问题
    周新华
    [J]. 地学前缘, 2006, (02) : 50 - 64
  • [7] 汉诺坝橄榄岩捕虏体的单斜辉石LAM-ICPMS分析及其岩石圈地幔演化意义
    余淳梅
    郑建平
    WLGriffin
    [J]. 地球科学, 2006, (01) : 93 - 100
  • [8] 汉诺坝幔源橄榄岩包体的微量元素和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SCLM的性质和形成时代
    夏琼霞
    支霞臣
    孟庆
    郑磊
    彭子成
    [J]. 岩石学报, 2004, (05) : 226 - 235
  • [9]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吴福元
    葛文春
    孙德有
    郭春丽
    [J]. 地学前缘, 2003, (03) : 51 - 60
  • [10] 鲁东晚白垩世玄武岩中的幔源捕虏体: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时间制约的新证据
    闫峻
    陈江峰
    谢智
    周泰禧
    不详
    [J]. 科学通报 , 2003, (14) : 1570 - 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