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理诠释

被引:24
作者
陈金钊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研究院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法治之理; 法治思维; 法理; 法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0 [法的理论(法学)];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维度很多,诸如天下主义、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等。天下主义既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与和而不同的包容胸怀,也显现了以伦理为核心所造成实现方法的局限性。世界主义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表达了对民主、自由、权利、平等等价值的追求以及在实现方法上的法治情结,也显示出与其他文明不能兼容的霸权色彩。国际主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塑造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被美、苏等超级大国滥用的历史。这些主义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点、优势,但也都存在着被修正的意义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对全球化的新命题,是对传统理论的超越,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法治之理进行塑造。在法治成为时代潮流以后,国内、国际矛盾冲突都需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为什么是21世纪的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J].
林利民 .
现代国际关系, 2017, (08) :11-14
[2]   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意义 [J].
王泽应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4 (04) :5-14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选择 [J].
李建嵘 ;
张玉华 ;
孙英 .
学术探索, 2017, (05) :18-22
[4]   中国的“新世界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国际传播 [J].
袁靖华 .
浙江社会科学, 2017, (05) :105-113+158
[5]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同价值:国家间合作共赢体系建构的双驱动 [J].
张师伟 .
甘肃理论学刊, 2017, (02) :5-18
[6]   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法治之理” [J].
陈金钊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 37 (09) :63-73
[7]   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J].
贺来 .
哲学研究, 2016, (08) :3-9+128
[8]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 [J].
石云霞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09) :4-10
[9]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J].
陈向阳 .
当代世界, 2016, (05) :18-21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 [J].
李爱敏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6, (02) :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