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特征及其与产量相关构成分析

被引:42
作者
孔素萍 [1 ,2 ]
孙敬强 [1 ]
吴雄 [2 ]
杨妍妍 [2 ]
霍雨猛 [2 ]
徐坤 [1 ]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部黄淮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2]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山东省设施蔬菜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大蒜; 农艺性状; 数学模型; 产量决定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633.4 [大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大蒜为无性繁殖作物,难以采用常规方法创制新种质,新品种选育较为困难。因此,研究分析大蒜农艺性状的变异特征,探索决定大蒜产量形成的主要农艺性状,为合理评价与挖掘利用现有种质资源,以及优选大蒜高产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78份国内外大蒜种质资源为材料,根据《大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选取代表性植株,分别于大蒜抽薹期和鳞茎收获晾干后测试大蒜种质资源的16个农艺性状,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探讨大蒜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明确大蒜鳞茎及蒜薹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结果】大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达11.1%—64.0%,其中以蒜薹相关性状变异系数较大,鳞茎重、鳞芽数次之,株形等相关性状较小。除鳞芽宽外,其他农艺性状与鳞茎重的简单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而除叶夹角及鳞芽数外,其他农艺性状与蒜薹重的简单相关系数亦达极显著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明确了影响大蒜鳞茎及蒜薹产量的主要性状包括株形因子、蒜薹因子和叶形鳞芽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鳞茎产量和蒜薹产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回归模型,经统计学检验,两个模型均达极显著水平,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8516和0.9449。通过通径分析,确定影响大蒜鳞茎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依次为鳞茎横径(0.5353)、鳞芽长(0.1652)、鳞芽数(0.147)、假茎粗(0.1136)及叶片数(0.1036),而影响大蒜蒜薹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依次为蒜薹粗(0.8875)、株高(0.1585)和鳞芽数(-0.1382)。【结论】大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大蒜农艺性状之间多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决定大蒜蒜薹和鳞茎产量形成的关键农艺性状显著不同,除蒜薹和鳞茎自身性状外,以较高株型大蒜的蒜薹产量较高,以较粗株型大蒜的鳞茎产量较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240 / 124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黄淮小麦农艺性状进化及对产量性状调控机理的分析 [J].
张丽英 ;
张正斌 ;
徐萍 ;
卫云宗 ;
刘新江 .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 (05) :1013-1028
[2]   基于表型性状的中国大蒜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J].
王海平 ;
李锡香 ;
沈镝 ;
邱杨 ;
宋江萍 ;
张晓辉 ;
Philipp WSimon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 15 (01) :24-31
[3]   苦荞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多重分析 [J].
汪灿 ;
胡丹 ;
杨浩 ;
阮仁武 ;
袁晓辉 ;
易泽林 ;
宋志成 ;
赵丹 .
作物杂志, 2013, (06) :18-22
[4]   大蒜种质资源聚类分析与评价 [J].
孙敬强 ;
孔素萍 ;
徐坤 .
山东农业科学, 2013, 45 (06) :26-29
[5]   生姜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关系的多重分析 [J].
李秀 ;
徐坤 ;
巩彪 ;
曹逼力 ;
王忠宾 .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 (12) :2431-2437
[6]   薏苡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J].
李学俊 ;
舒志明 .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16) :349-352
[7]   大蒜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J].
陆信娟 ;
杨峰 ;
樊继德 ;
冯营 .
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 (03) :58-61
[8]   百脉根单株产量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J].
崔亚飞 ;
曹致中 ;
马乐元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9, 44 (04) :103-106+160
[9]   番茄主要农艺性状及前期产量的相关分析 [J].
董华芳 ;
王海龙 ;
许延波 .
北方园艺, 2009, (04) :20-22
[10]   大蒜生长性状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J].
徐保民 ;
苏加岱 ;
张同法 ;
殷碧秋 .
现代农业科技, 2009, (01) :19+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