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TM-SVD方法的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22
作者
王春学
李栋梁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积雪; 海表温度; 降水; 周期; 多锥度—奇异值分解方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024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应用中国气象台站积雪日数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多锥度—奇异值分解方法(MTM-SVD),分析了近50年来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发现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2~3年周期。在准3年周期上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对前冬青藏高原东部积雪日数有很好的响应,当前冬高原积雪日数以正(负)异常为主时,接下来的夏季黄河流域降水偏少(多)。这种响应存在年代际变化,在1983年之前最为明显,1983~1993年是个调整时期,1993年以后又开始明显。在准2年周期上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对前冬西太平洋暖池SST有很好的响应,当前冬西太平洋暖池SST偏高(低)时,接下来的夏季黄河流域降水表现为东多(少)西少(多)型。这一响应同样存在年代际变化。前冬高原积雪和西太平洋暖池SST是影响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重要因子。
引用
收藏
页码:823 / 83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1961—2005年黄河流域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趋势 [J].
陈效逑 ;
刘立 ;
尉杨平 .
人民黄河, 2011, 33 (05) :3-5+149
[2]   黄河流域降水要素的周期特征分析 [J].
李占杰 ;
鱼京善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03) :401-404
[3]   基于不同积雪日定义的积雪资料比较分析 [J].
安迪 ;
李栋梁 ;
袁云 ;
惠英 .
冰川冻土, 2009, 31 (06) :1019-1027
[4]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模拟研究 [J].
朱玉祥 ;
丁一汇 ;
刘海文 .
大气科学, 2009, 33 (05) :903-915
[5]   1951—2006年黄河和长江流域雨涝变化分析 [J].
张勇 ;
张强 ;
叶殿秀 ;
陈鲜艳 ;
尚赞娣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5 (04) :226-230
[6]   用年际增量方法预测华北汛期降水 [J].
范可 ;
林美静 ;
高煜中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1) :1452-1459
[7]   高原东部凝结潜热及其对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J].
李栋梁 ;
柳苗 ;
王慧 .
高原气象, 2008, (04) :713-718
[8]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Northern Hemipheric Sea Level Pressure(SLP)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Mid-to-Low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J]. 韩雪,魏凤英,Yves M.TOURRE,董文杰.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8(03)
[9]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数值模拟 [J].
韦志刚 ;
陈文 ;
黄荣辉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 (01) :1-7
[10]   一个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物理统计预测模型 [J].
范可 ;
王会军 ;
Choi YoungJean .
科学通报, 2007, (24) :2900-2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