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岩石圈三维结构

被引:24
作者
袁学诚
华九如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华南岩石圈; 扬子岩石圈; 华夏岩石圈; 川湘黔裂陷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3.2 [地壳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穿过华南陆块的6条P波地震层析剖面出发,综合引用海量出版物中部分成果,对华南岩石圈三维结构作了初步探讨。以川湘黔裂陷槽和钦杭断裂为界,可以将华南岩石圈分成三大部分。在钦杭断裂东南为华夏岩石圈。它是东南亚西太平洋低速带的一部分,它与东南亚西太平洋低速带的其他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岩石圈地幔都受到软流圈物质上升而被改造。部分地区幔源物质侵入地壳,形成丰富的矿藏。川湘黔裂陷槽以西的地区为上扬子岩石圈。它在地表是一个热块体,但在深部有延伸超过200 km的高速基底。上扬子岩石圈受到其西攀西地幔柱的改造,在壳幔过渡带产生峨眉山岩浆房,在古生代末曾引发玄武岩的大面积喷发,至今仍在滇西留有岩浆房,并产生丰富的热泉。在川湘黔裂陷槽与钦杭断裂之间的是中扬子岩石圈。中扬子在地表是一个冷块体,在湘中实测热流值低到小于20 mW m-2,根据热流值计算得到的岩石圈厚度达到300 km。具有低速、低电阻率特征。根据大地电磁测深得到的结果也与地热流计算得到的相似。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9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重新厘定“四川运动”与青藏高原初始隆升的时代、背景:黄陵背斜构造形成的启示 [J].
葛肖虹 ;
王敏沛 ;
刘俊来 .
地学前缘, 2010, 17 (04) :206-217
[2]   青藏高原东边缘冕宁—宜宾剖面电性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J].
万战生 ;
赵国泽 ;
汤吉 ;
陈小斌 ;
王立凤 ;
肖骑彬 ;
詹艳 ;
王继军 ;
汪卫毛 ;
蔡军涛 .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3) :585-594
[3]   中国东南陆区岩石圈结构与大规模成矿作用 [J].
杨明桂 ;
黄水保 ;
楼法生 ;
唐维新 ;
毛素斌 .
中国地质, 2009, 36 (03) :528-543
[4]   宾川—丽江地区二叠纪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J].
朱士飞 ;
秦勇 ;
钱壮志 ;
高艳青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8, (02) :130-138
[5]   再论岩石圈地幔蘑菇云构造及其深部成因 [J].
袁学诚 .
中国地质, 2007, (05) :737-758
[6]   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高分辨率面波层析成像 [J].
朱介寿 ;
曹家敏 ;
蔡学林 ;
严忠琼 ;
曹小林 .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5) :646-664+756
[7]   峨眉大火成岩省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时限 [J].
宋谢炎 ;
侯增谦 ;
曹志敏 ;
卢纪仁 ;
汪云亮 ;
张成江 ;
李佑国 .
地质学报, 2001, (04) :498-506
[8]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活动的证据及其熔融条件 [J].
徐义刚 ;
钟孙霖 .
地球化学, 2001, (01) :1-9
[9]   试论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 [J].
华仁民 ;
毛景文 .
矿床地质, 1999, (04) :300-307
[10]   秦岭岩石圈速度结构与蘑菇云构造模型 [J].
袁学诚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20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