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厘定“四川运动”与青藏高原初始隆升的时代、背景:黄陵背斜构造形成的启示

被引:31
作者
葛肖虹 [1 ,2 ]
王敏沛 [2 ]
刘俊来 [3 ]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3]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黄陵背斜; “四川运动”时代与背景; 太平洋板块运动转向; 青藏高原初次隆升; 青藏—闽粤初始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迄今为止对华南地区古—中生界褶皱构造变形形成时期的主流认识是晚中生代的燕山期,但是笔者近年通过对黄陵背斜露头剖面的观察、地质图分析和前人认识的资料汇总,认为黄陵背斜经历过早白垩世以前印支—晚燕山运动的构造变形,晚白垩世、古—始新世经历了伸展隆升或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最终的挤压褶皱构造变形发生在渐新世末大约24.6Ma,即新生代的喜山运动中期。通过研究得到两点启示:(1)引起华南地区NNE走向挤压褶皱与推覆构造最后定型的"四川运动"不是发生在早年谭锡畴和李春昱根据当时资料定位的晚白垩世的燕山期,而应该是古近纪渐新世末的喜山期;形成"四川运动"的宏观背景是始新世中期—渐新世太平洋板块运动的转向,即从43~36Ma以前的太平洋板块向NNW俯冲转为向NWW俯冲,以致构成对中国东部包括扬子—华南板块在内的NWW向挤压,形成中国东部从华南到东北以NNE走向为主的挤压褶皱、推覆构造变形及相应的盆-山地貌,和李四光早年提出挽近时期形成的"新华夏系"构造地貌轮廓一致。(2)中新世印度洋中脊快速扩张,引发印—澳板块向NNE俯冲、推挤引起青藏高原的初次隆升,形成NWW向展布的青藏—闽粤初始高原,黄陵背斜是初始高原与"新华夏系"盆-山地貌的构造结点,具有双重构造特征,经历了中—上新世高原隆升剥蚀和夷平,现今山-盆起伏的构造地貌是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晚期(3.6~0.8Ma)以来快速隆升的产物。
引用
收藏
页码:206 / 21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青藏高原东缘大陆动力学过程与地质响应.[M].李勇等; 著.地质出版社.2006,
[2]  
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M].万天丰著;.地质出版社.2004,
[3]  
中国的第三系.[M].李云通等著;.地质出版社.1984,
[4]  
地质力学方法.[M].李四光 著.科学出版社.1976,
[5]  
四川西康地质志.[M].谭锡畴;李春昱著;.地质出版社.1959,
[6]   The age and origin of the Pacific islands: a geological overview [J].
Neall, Vincent E. ;
Trewick, Steven A. .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 2008, 363 (1508) :3293-3308
[7]   “遨游环宇,光耀苍穹”:忆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 [J].
葛肖虹 .
自然杂志, 2009, 31 (03) :185-186+190
[8]   东北亚南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轮廓 [J].
葛肖虹 ;
马文璞 .
中国地质, 2007, (02) :212-228
[9]   中昆仑山形成时代与隆升幅度——基于夷平面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J].
柏道远 ;
熊延望 ;
刘耀荣 .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7, (01) :5-11
[10]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J].
葛肖虹 ;
任收麦 ;
马立祥 ;
吴光大 ;
刘永江 ;
袁四化 .
地学前缘, 2006, (06) :11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