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被引:93
作者
葛肖虹 [1 ]
任收麦 [2 ]
马立祥 [3 ]
吴光大 [4 ]
刘永江 [1 ]
袁四化 [1 ]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4]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隆升; 古近纪; 中新世; 早更新世末; 环境变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对柴达木、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的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为时空坐标,认为高原隆升可分为三大阶段:(1)古近纪期间青藏高原隆升仅限于冈底斯山一带。当时,受行星纬向气候带控制,中国西北地区为干旱亚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环境,大面积准平原化、泛盆地化,在构造上处于伸展-夷平的拉张环境,与现今亚洲大陆东部相似;(2)青藏高原整体的初次隆升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3~11·7Ma)。因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的阻隔,古近纪的纬向气候带逐渐转变为中亚季候风,古黄土(22Ma)、三趾马动物群的发育,说明高原北缘当时为干旱的荒漠草原环境。同时,这次隆升引起中—晚中新世中国西部广袤地域古地形-构造面貌的变化;(3)形成现今高原面貌的末次快速隆升发生在0·9~0·8Ma。早更新世晚期,印度洋快速扩张,印度板块向中亚大陆脉冲式(A型)陆内俯冲,使得高原快速挤压隆升。这次隆升不仅使高原本身的环境骤变,出现第四纪以来最大的冰川,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原,而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促使北极圈冰盖的形成。同时,高原隆升使高原内部和周边出现强烈的挤压构造变形,如柴达木、河西走廊、塔里木、吐鲁番—哈密、准噶尔等诸盆地内几万米厚度中—新生界的构造变形与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的挤出式双向推覆隆升,形成了中国西北的盆-山地貌。现今,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高寒草原开始退化,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制约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18 / 13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 [1] 东昆仑造山带西段万宝沟岩群古近纪孢粉组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郭宪璞
    王乃文
    丁孝忠
    赵民
    王大宁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12) : 1156 - 1164
  • [2]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地质特征及油气聚集
    贾承造
    宋岩
    魏国齐
    赵孟军
    柳少波
    李本亮
    [J]. 地学前缘, 2005, (03) : 3 - 13
  • [3] 西藏冈底斯带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壳生长演化信息
    莫宣学
    董国臣
    赵志丹
    周肃
    王亮亮
    邱瑞照
    张风琴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3) : 281 - 290
  • [4] 中国西部治理沙漠化的战略思考与建议
    葛肖虹
    任收麦
    [J]. 第四纪研究, 2005, (04) : 484 - 489
  • [5] 沉积物粒度分析在阿尔金山隆升研究中的应用
    王亚东
    刘永江
    常丽华
    ANDREA B.Rieser
    计桂霞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5, (02) : 155 - 162
  • [6] 晚白垩世以来沿阿尔金断裂带的阶段性走滑隆升
    任收麦
    葛肖虹
    刘永江
    常丽华
    吴光大
    袁四化
    [J]. 地质通报, 2004, (Z2) : 926 - 932
  • [7] 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与“亚澳”陨击事件
    葛肖虹
    任收麦
    刘永江
    吴光大
    袁四化
    [J]. 第四纪研究, 2004, (01) : 67 - 73
  • [8] 青藏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隆升
    潘保田
    高红山
    李炳元
    李吉均
    [J]. 第四纪研究, 2004, (01) : 50 - 57+133
  • [9] 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与阿尔金断裂
    葛肖虹
    刘永江
    任收麦
    [J]. 中国地质, 2002, (04) : 346 - 350
  • [10] 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历史重建
    刘志飞
    王成善
    伊海生
    刘顺
    [J]. 地质学报, 2001, (02) : 250 -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