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南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轮廓

被引:65
作者
葛肖虹 [1 ]
马文璞 [2 ]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陆块构造归属; 南北大陆汇聚; 地壳-岩石圈减薄; 盆-山结构; 现今地貌格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东北亚南区是西太平洋构造带、北美大陆板块(或鄂霍次克板块)与中亚造山带、中朝、扬子板块等交汇部位,在泛大陆(Pangaea)拼合、裂解的宏观背景下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的叠加,构造面貌比较复杂。包括朝鲜半岛在内,许多中—小型陆块的构造归属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笔者根据近年来SHRIMP测年信息、生物古地理和相邻构造带的延伸,认为朝鲜半岛、日本飞驒—隐歧地块古生代应该归属于中朝板块;萨哈林岛—日本北海道归属于北美板块;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古生代归属于西伯利亚板块。20世纪8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把本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发展同西太平洋壳向东北亚大陆的俯冲联系在一起,然而近年相当多学者从东亚大陆本身的陆-陆碰撞-挤出-扩张来寻求晚中生代以来地壳-岩石圈减薄的地球动力学原因。本区经历了晚海西—印支期古亚洲洋消亡和晚燕山期(晚侏罗—早白垩世)南北大陆的陆-陆碰撞汇聚两个时期,使中亚造山带扩展到中朝板块北缘的阴山—燕山地区,使地壳增厚,形成与现今青藏高原类似的高原地貌;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本区地壳-岩石圈减薄,出现大规模伸展型盆-山结构,郯—庐断裂北延,出现左行走滑错移,东部陆缘俯冲增生、太平洋板块运动转向,引起的挤压变形,以及古近纪晚期大面积准平原化,黑龙江、吉林古近纪隆起边缘断陷盆地中的许多重、贵金属砂矿矿床也多半形成在此期;新近纪本区地壳-岩石圈进一步减薄,大陆裂谷扩展为东亚—西太平洋裂谷带,形成NNE向伸展型盆-山结构,日本海打开,西太平洋岛弧形成,早更新世末初步形成地形阶梯,晚更新世以后才形成了控制着地热与水系分布的现今地貌格架。
引用
收藏
页码:212 / 228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82 条
[1]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J].
葛肖虹 ;
任收麦 ;
马立祥 ;
吴光大 ;
刘永江 ;
袁四化 .
地学前缘, 2006, (06) :118-130
[2]   冀北承德盆地髫髻山组火山岩的时代 [J].
刘健 ;
赵越 ;
柳小明 .
岩石学报, 2006, (11) :2617-2630
[3]   中国大型走滑断裂的复位研究与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预测 [J].
葛肖虹 ;
任收麦 ;
刘永江 ;
袁四化 .
地质通报, 2006, (Z2) :1022-1027
[4]   青藏高原岩石圈三维结构及高原隆升的液压机模型 [J].
袁学诚 ;
李廷栋 ;
肖序常 ;
姜枚 ;
耿树方 .
中国地质, 2006, (04) :711-729
[5]   中国东部壳-幔、岩石圈-软流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带:特征及转换时限 [J].
路凤香 ;
郑建平 ;
侯青叶 ;
李方林 .
中国地质, 2006, (04) :773-781
[6]   中国及相邻区域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J].
朱介寿 ;
蔡学林 ;
曹家敏 ;
严忠琼 .
中国地质, 2006, (04) :793-803
[7]   中国东北地区岩石圈结构的地震学特征与对矿产资源的动力控制作用 [J].
杨宝俊 ;
刘财 ;
刘万崧 ;
王喜臣 ;
刘国兴 ;
刘洋 ;
胡艳飞 .
中国地质, 2006, (04) :866-873
[8]   中国兴蒙—吉黑地区岩石圈结构基本特征 [J].
张兴洲 ;
杨宝俊 ;
吴福元 ;
刘国兴 .
中国地质, 2006, (04) :816-823
[9]   青藏高原新生代形成演化的整合模型——来自火成岩的约束 [J].
罗照华 ;
莫宣学 ;
侯增谦 ;
邓万明 ;
王江海 ;
赵志丹 ;
喻学惠 ;
李建平 .
地学前缘, 2006, (04) :196-211
[10]   华北东部中生代晚期—新生代软流圈上涌与岩石圈减薄 [J].
路凤香 ;
郑建平 ;
邵济安 ;
张瑞生 ;
陈美华 ;
余淳梅 .
地学前缘, 2006, (02) :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