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壳-幔、岩石圈-软流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带:特征及转换时限

被引:24
作者
路凤香 [1 ]
郑建平 [1 ]
侯青叶 [2 ]
李方林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壳-幔相互作用; 岩石圈-软流圈相互作用; 下地壳与弱化岩石圈地幔的作用; 岩石圈减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3.2 [地壳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下部岩石圈存在壳与幔、岩石圈与软流圈两个相互作用带,它们是重要的岩浆源区,在层圈相互作用中,热和物质的交换及其动力学过程是引起中、新生代岩石圈内部层圈间的厚度调整、岩石圈不均匀减薄以及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重要机理。大陆内部的壳-幔作用有3种类型:地幔来源的底侵熔体与下地壳的作用;下地壳拆沉进入弱化(weakening)了的岩石圈地幔二者发生的作用以及陆-陆碰撞深俯冲带的壳-幔相互作用。它们形成的火山岩组合有一定的差别,但源区都含有地壳组分。岩石圈-软流圈的作用带也是重要的岩浆源区,源区是以软流圈地幔为主,基本不含地壳组分。东部岩石圈的减薄时间大体与出现大规模软流圈来源的玄武岩喷发的时间一致,也与上述两类层圈作用转换的时间一致,大约在100Ma以后。
引用
收藏
页码:773 / 78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大兴安岭北段根河地区早白垩世火山杂岩特征及成因探讨 [J].
张昱 ;
赵焕力 ;
李仰春 ;
韩彦东 .
中国地质, 2005, (03) :405-410
[2]   华北克拉通东部显生宙地幔演化 [J].
路凤香 ;
郑建平 ;
张瑞生 ;
陈美华 .
地学前缘, 2005, (01) :61-67
[3]   地幔中水的存在形式和含水量 [J].
谢鸿森 ;
侯渭 ;
周文戈 .
地学前缘, 2005, (01) :55-60
[4]   中国北方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期次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J].
毛景文 ;
谢桂青 ;
张作衡 ;
李晓峰 ;
王义天 ;
张长青 ;
李永峰 .
岩石学报, 2005, (01) :171-190
[5]   燕山造山带中段中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的成因及其意义 [J].
李伍平 ;
李献华 .
岩石学报, 2004, (03) :501-510
[6]   辽西及邻区中-新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对称分布及其启示 [J].
邵济安 ;
李之彤 ;
张履桥 .
地质科学, 2004, (01) :98-106+152
[7]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置换作用和壳幔生长耦合的Re-Os同位素证据 [J].
高山 ;
Roberta L.RUDNICK ;
Richard W.CARLSON ;
William F.McDONOUGH ;
刘勇胜 .
地学前缘, 2003, (03) :61-67
[8]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
吴福元 ;
葛文春 ;
孙德有 ;
郭春丽 .
地学前缘, 2003, (03) :51-60
[9]   南秦岭下地壳组成及岩石圈的拆离俯冲作用 [J].
路凤香 ;
王春阳 ;
胡宝群 ;
吴其反 ;
郑建平 .
中国地质, 2003, (02) :113-119
[10]   华北中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以辽宁阜新为例 [J].
张宏福 ;
郑建平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3, (06) :60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