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历史演进、基本经验及生成逻辑

被引:12
作者
叶淑兰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关键词
外交话语权; 中国外交; 话语权; 话语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30207 ;
摘要
中国外交话语权建设经历了外交承认的获得与国际反霸统一战线话语权的生成、国际认同度的提高与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与新型全球治理实践的发展三个阶段。考察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历史演进、基本经验与生成逻辑,不仅对于推动改变当前国际舆论"西强中弱"格局,进一步推动国际战略力量"西降东升"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而且还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其本质和特点:一是高科技驱动的国家硬实力与价值观驱动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是话语权生成的基础;二是在外交实践与融通中外基础上创新外交理论体系是话语权提升的关键;三是拓展人民外交、国际组织外交与媒体外交等多元外交形式是话语权提升的保证;四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真诚重义与和平中庸的外交风格是话语权建设的助力。本文认为,外交话语转化为话语权需要满足被听闻、被回应、被认同、被实践等条件,需要遵循外交话语权的生成逻辑,在国家实力基础上加强话语构建、翻译、传播"一体化"建设,通过阴阳共生与多元结构思维相结合的方式跨越中西"话语鸿沟",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新型的全球性话语,借此提升我国的战略性外交话语权与制度性话语权。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78
页数:26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21]  
新中国外交史.[M].黄安余著;.人民出版社.2005,
[22]  
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许宝强;袁伟选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3]   国际政治关系理论的几个假定 [J].
秦亚青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6, (10) :19-28+156
[24]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话语权的使命与挑战 [J].
杨洁勉 .
国际问题研究, 2016, (05) :18-30+137
[25]   万隆会议与新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建构 [J].
张屹峰 .
国际关系研究, 2015, (02) :10-13
[26]   道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J].
阎学通 .
国际问题研究, 2014, (05) :102-128+130
[27]   国际话语权竞争:中国公共外交的顶层设计 [J].
檀有志 .
教学与研究, 2013, (04) :62-70
[28]   中西有关“中国形象”话语互动探析 [J].
叶淑兰 .
国际论坛, 2012, 14 (06) :39-44+78
[29]   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建构刍议 [J].
叶淑兰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2, 29 (05) :68-81
[30]   中国外交观念演进的话语视角 [J].
陈以定 .
长江论坛, 2011, (05) :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