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石油运聚规律研究

被引:53
作者
姚泾利 [1 ]
王克 [2 ]
宋江海 [2 ]
庞锦莲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学院
[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低渗透; 运聚; 成藏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 姬塬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烃源岩、储集层特征、运移动力学特征和运移通道特征等成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延长组低渗储层的石油运聚规律。延长组长7段最大湖泛期发育一套暗色泥岩,干酪根类型为腐植-腐泥型,是盆地主要生油岩。储层以低渗透为主要特征,绝大部分属于超低、特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为主,孔喉类型以细孔微喉型和微孔微喉型为主。异常高压是石油运移的主要动力,长7段异常压力的分布与暗色泥岩的厚度有关,在暗色泥岩厚度大的区域,异常压力较大。连通砂体是石油运移的主要通道,成藏期储层相对高渗透是连通砂体成为有效运移通道的基础。微裂缝控制了局部地区延长组油藏的分布及其规模。通过对该盆地的分析,总结出了2类成藏模式,即"源岩-连通砂体-储层"连续式充注成藏模式和"源岩-微裂缝-储层"幕式充注成藏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储集层图册.[M].何自新; 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2]  
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决策论.[M].李道品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  
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M].李道品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4]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砂岩成岩作用与成岩相研究 [J].
郑荣才 ;
耿威 ;
周刚 ;
韩永林 ;
王海红 ;
文华国 .
岩性油气藏, 2007, (02) :1-8
[5]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二次运移通道研究 [J].
席胜利 ;
刘新社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5) :138-142
[6]   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姬源地区三叠系长4+5砂岩成岩演化特征与优质储层分布 [J].
王琪 ;
禚喜准 ;
陈国俊 ;
史基安 ;
王多云 .
沉积学报, 2005, (03) :397-405
[7]   论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优质油源岩在低渗透油气成藏富集中的主导作用: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J].
杨华 ;
张文正 .
地球化学, 2005, (02) :147-154
[8]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特征分析 [J].
席胜利 ;
刘新社 ;
王涛 .
石油实验地质, 2004, (03) :229-235
[9]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在上三叠统延长组石油聚集中的控制作用 [J].
赵文智 ;
胡素云 ;
汪泽成 ;
董大忠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5) :1-5
[10]   低渗透油藏不稳定渗流规律的研究 [J].
姚约东 ;
葛家理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2) :55-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