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湾凹陷沙三段含油气系统与有利勘探方向

被引:16
作者
王亮
牛成民
杨波
孙和风
王改卫
机构
[1]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 有利勘探区带; 沙三段; 莱州湾凹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莱州湾凹陷近两年获重大油气发现,主要位于古近系的沙三段和新近系的明下段。总体上莱州湾凹陷研究程度低,油气成藏规律认识尚不够深入。文中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含油气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莱州湾凹陷含油气系统地质要素,指出莱州湾凹陷存在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系统——沙三段含油气系统,该系统形成的关键时段为明化镇期。在含油气系统特征分析基础上,指出莱西斜坡带和莱北低凸起潜山带为该含油气系统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545 / 54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的形成和演化 [J].
彭文绪 ;
辛仁臣 ;
孙和风 ;
吴奎 ;
史浩 ;
王德英 .
石油学报, 2009, 30 (05) :654-660
[2]   莱州湾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 [J].
孙和风 ;
周心怀 ;
彭文绪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4 (04) :27-31+35+109
[3]   莱州湾凹陷古近系砂岩储层特征研究 [J].
王根照 ;
李建平 ;
向淑敏 ;
金会苓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6 (01) :51-58
[4]   断裂—砂体形成油气运移的“中转站”模式 [J].
邓运华 .
中国石油勘探, 2005, (06) :14-17+90
[5]   贝尔凹陷含油气系统划分及特征 [J].
陈守田 ;
李忠权 ;
于洪金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4) :364-367
[6]   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系统特征与演化 [J].
柳广弟 ;
张仲培 ;
陈文学 ;
杨道庆 ;
李永林 .
石油学报, 2002, (06) :20-23+28
[7]   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对策 [J].
赵文智 ;
何登发 .
石油学报, 2002, (06) :1-11+7
[8]   含油气系统术语、研究流程与核心内容之我见 [J].
赵文智 ;
何登发 ;
范土芝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2) :1-7
[9]   含油气系统概念的由来及内涵 [J].
汪时成 ;
周庆凡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3) :279-282
[10]   成油系统概念在中国的提出及其应用 [J].
胡朝元,廖曦 .
石油学报, 1996, (01) :10-16